导师团队
可视计算团队
浏览量:22223   转发量:238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智能与计算学部
  • 所属专业: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电子信息  、 网络空间安全
  • 邮箱 : zniu@tju.edu.cn
  • 工作电话 : 187-21870503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天津大学可视计算团队起源于1996年孙济洲教授留学回国创办的天津大学图形图像实验室。团队建立以来遵循聚焦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指导思想。早期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CG)、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研究,面向计算机图形学大规模渲染任务需要创建了天津大学并行计算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方向;2001年团队开始成体系地从事增强现实(AR)技术和可视化的研究;2007年开始建设计算机视觉方向;2017年团队名定为可视计算与高性能计算团队,大批国内外专家的加入,拓宽并促进了学科的快速发展;2021年团队孵化出可视计算团队和高性能计算团队。目前可视计算团队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多媒体技术等研究方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大数据可视分析、智能图像合成、主动计算视觉、新一代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等领域研发出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技术。团队在开展高水平研究的同时,注重技术转化、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重点加强和打造文博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民航信息科技、核电、无人驾驶汽车、军事和安全等特色应用方向。团队建设有文物本体表面监测与分析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文化部建筑遗产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村落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民航信息技术联合研究所等基地和平台。本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973课题、科技支撑计划、863、国自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等合作项目80多项,在CCF-A类学术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部分科研成果在故宫、敦煌、山西博物院、某商业银行、中广核、中汽研等重点行业单位得到应用。

history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可视化与可视分析,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本团队由负责人张加万教授带领的在校导师和团队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

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点击姓名可转到对应个人网页)

张加万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青海省昆仑学者、昆仑英才。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数字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主任,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秘书,中国文物保护协会文物保护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天津市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担任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文化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以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重点研究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在顶级学术期刊TOG、TVCG、TMM、IJCV及国际学术会议ACM Siggraph、CHI、MM、IEEE VIS、CVPR、AAAI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成果在文物保护、核电、军事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

冯伟:200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于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博导,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天津市认知计算和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视觉机器人、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发表包括 TPAMI、IJCV、TIP、CVPR、ICCV 在内的学术论文 90 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担任 SCI期刊Neurocomputing和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 (JAIHC)编委,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李坤天津大学英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首席科学家、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担任天津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SCI一区期刊CAAI TRIT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国际期刊Fundamental  Research的编委、ACM MM 2021大会领域主席等职务。围绕三维视觉与智能交互,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知名国际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IEEE Trans.长文/SCI一区/CFF A类期刊会议论文39篇(9篇影响因子>11)。获多媒体领域知名国际会议ICME最佳论文奖(获奖率0.8%),专利授权31项(转让9项)。技术应用于国际知名公司VRC、中影集团、博报堂、东芝等单位。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7 项科研项目。指导的“一键成模——数字世界模型基建轻量供应商”项目荣获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季军、金奖。带领团队组织了GigaCrowd十亿像素级密集人群三维重建国际竞赛。为推动三维视觉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几乎所有研究成果与数据已对外公开。同时,云支教了新疆、甘肃的中小学教育,并面向视力障碍学校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

刘世光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图像视频处理、虚拟现实等,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ACM TOG、IEEE TVCG、IEEE TMM、IEEE TCSVT、ACM SIGGRPAH, IEEE VR、ACM MM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曾任天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Signal,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Computer Animation and Virtual Worlds》编委。荣获2021年度“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

孙美君: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面向癌症检测的小样本高光谱图像分类理论研究项目》突破了智慧医疗领域在小样本学习方面的关键痛点问题。还主持了首个天津市医疗方面的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肿瘤患者的影像大数据诊疗和分析平台》。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包括CVPR、AAAI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获得202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万亮女,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医学部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像图形处理领域的工作,涉及图像质量增强、视频图像分析、和医学影像处理等方面。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会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完成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天津研究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天津市智能医疗产业发展研究》,在IJCV,IEEE TMM, CVPR,ICCV,MICCAI等计算机视觉及医学影像处理领域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50余篇论文,授权发明专利6项。

陈锦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应用、行人重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

郭晓杰:特聘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CCF-腾讯犀牛鸟青年学者。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任CVPR领域主席,IJCAI 高级程序委员等,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迄今发表一区/CCF A论文60余篇,获国际模式识别协会最佳学生论文等6个学术奖项/荣誉,被OpenCV技术集成1项。

李幼萌:副教授。2019年度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实时系统,物联网。应用领域:汽车电子、智慧电网。

李亮: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物体定位、图像分割、降质图像恢复等计算机视觉相关问题。目前已在CVPR, ICME, Information Fusion等国际一流会议及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林迪:天津大学副教授。201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2020年入选天津大学英才副教授系列。主要研究方向是二维、三维场景语义理解,目前于TPAMI/CVPR/ICCV/ECCV/NeurIPS/ICML/Siggraph等计算机视觉、图形学和机器学习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互联网+天津市金奖、COCO全景分割竞赛季军。目前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智能图形专委会委员,图形学国际会议CGI程序委员会委员。

牛志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分析、金融可视分析、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近三年发表包括IEEE VIS, SIGKDD, TKDE, Energy, Applied Energy, ESSD等多篇顶刊会议论文培养学生多次荣获天津大学最优毕业论文(本、硕)。

潘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未来技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研究兴趣包括计算机视觉,图像合成,跨模态融合,机器学习。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Electronic Imaging 副主编,在CACAIE、TIP、TOMM、AIC、CGI等知名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各类横纵向项目15项。与腾讯、小米、百度、华为、国家管网、天津市政院等企事业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吴虎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分布式计算、时空模式挖掘。

余旻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者,曾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英组),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二等奖。致力于图形图像融合、人机交互、认知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在TPAMI,TOG、TVCG、CVPR、ICCV、CHI等高水平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一项工作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一项工作集成入OpenCV.

张亚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安全、软件工程

张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可视化与可视分析、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

photo (2)


项目情况

近五年本团队的部分科研项目包括:

项目-纵

部分校企合作项目如下:

项目-横


研究获奖

获奖1

获奖2


论文成果

近五年部分论文成果如下:

论文1-3

论文2-2

论文3-1

论文4-1

论文5-1


科研条件

团队拥有图形服务器、高性能计算集群、GPU等大型计算设备,还负责天津大学超算中心和国家超计天津中心-天津大学分中心的建设维护任务。配备了包括三维扫描仪、高光谱相机、光场相机、头盔、HoloLens等VR/AR设备,占地面积1000多平米,已形成完备的研究环境。


研究方向

1) 研究方向:智能可视分析

智能可视分析将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交互式可视分析结合,实现复杂数据的有效理解、推理和决策。围绕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社交媒体、金融安全等复杂需求构建了一批典型示范性的可视分析系统。研究成果在可视化领域顶级期刊TVCG和会议IEEE VIS连续发表。2014、2019、2020、2021获得可视分析领域最重要、规模最大的竞赛IEEE VAST Challenge Award奖及2017、2020年ChinaVis可视化挑战赛一等奖,举办了中国可视化大会ChinaVis 2015、IEEE Pacific VIS (2020-2021) 等重要学术会议。特色方向包括:

- 在大规模数据可视分析方面,本团队立足于高维、时变、多模态数据开展可视分析技术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复杂网络安全事件、城市公共服务、文化遗产数据、文献与学科结构演化、舆情监管与预测、可解释人工智能XAI;

- 在智能金融方面,本团队瞄准国家金融安全的重大需求,在国内较早展开了基于智能可视分析的金融网络中的风险管理研究,引起国内外关注,可推荐毕业生赴银联、银行等金融企业工作。

Snipaste_2022-06-28_16-10-43

2) 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 医疗影像分析。本团队通过与海河医院、环湖医院等医疗一线单位深入合作,致力于解决实际临床需求的研究。

- 智能感知与智能理解。感知是智能系统的起点,在环境受限条件下采集的多源图像受到各种降质元素的影响,智能感知目的是对感知美观/质量的提升。理解是智能系统的落脚点,在自然场景下视觉数据表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智能理解目的是对复杂场景的分析和理解。相关成果发表在如TPAMI、IJCV、CVPR、ICCV等顶级期刊会议,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学术奖项,相关技术被OpenCV等平台集成,与华为、腾讯、百度等企业合作密切。

- 阴影检测和图像去雾。本团队旨在通过对其研究,从而提升图像的质量,服务于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视觉任务。

Snipaste_2022-06-28_16-11-45

3) 研究方向:智能图形学

面向游戏动漫、影视制作、文化遗产保护、虚拟现实等领域需求,聚焦于三维建模、真实感绘制、人机交互、声音和触觉仿真等方向展开研究。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了自然景观的真实感模拟、混合流体模型、声音的真实感合成、动态人体三维重建等方法。特色研究方向包括:

- 围绕基于信息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开展研究,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琴艺术等进行推广与普及。相关研究发表在ACM SIGGRAPH、IEEE TVCG、ACM CHI、IEEE VR等图形学顶级会议和期刊。

- 数字虚拟人:基于图像/视频重建动态人体三维模型、人体三维测量、智能人体动画、3D虚拟试衣等。部分研究已在军事演练、影视娱乐、智能电商、教育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

- 宽视场多对象复杂关系大场景的重建与分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公共安全、军事边防等领域有重要应用。针对大场景视频存在的数据维度高、空间范围大、对象数量多、交互关系复杂等挑战,提出一组高效采集、高精度重建、多尺度分析与理解方法,构建一个端到端的复杂大场景重建、分析与理解平台。

Snipaste_2022-06-28_16-12-25

4) 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

本方向以提升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嵌入系统的计算智能为愿景,主要在实时系统、近似计算、边缘计算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天津华宁电子等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汽车电子、智能化边缘计算终端、环境监测、智慧矿山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团队独立研发了诸多行业专用嵌入式装置和行业专用软件,取得了较多的应用成果。

 


交流与合作

本团队始终注重开放与国际交流,先后已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IBM、Int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Sussex 大学、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CUHK)、悉尼科技大学(UTS)、韩国KAIST、渥太华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合作关系。

积极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近年来,成功举办会议包括:第二届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2015ChinaVis 天津)、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应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7年1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大会 (CAD&CG2017)、世界智能大会机器视觉与学习论坛(2018年5月)、PacificVis 2020、PacificVis2021等。Drawing1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