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在冯刚教授、王志刚副教授带领下,联合荆子洋教授、赵劲松教授、邹颖教授、任军副教授共同设立。导师团以设计创作实践为核心,积极开展各个领域的实践项目设计工作。在学生培养方面,坚持“重理性,忌空谈”的教研与创作方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项目实践平台来拓展视野、培养技能,通过实践锻炼自身能力;在教学理念方面,坚持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平等自由,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携手共创未来。
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现有硕士生40余名,博士生10余名,目前已经发表建筑学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国内外会议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本,建筑竞赛获奖50余次。导师团共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3项,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导师团多次与国内外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约有2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团队成员多次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促进了团队学术研究的发展。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负责人为冯刚教授、王志刚副教授,主要成员有:荆子洋教授、赵劲松教授、邹颖教授、任军副教授。导师团队以设计创作实践为特色,在各个领域展开实践项目的设计工作,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建筑设计实践平台。
【主要成员简介】
冯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师从彭一刚院士。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亚洲园林协会乡村与特色城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际设计》常务编委、《建筑设计与研究》(新加坡) 编委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园治杯”建筑专业组与大学生国际竞赛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曾获“海河杯”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 大学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可变建筑系统(表皮、空间、结构)、参数化设计、高层建筑设计。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及教材 7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主持十三五重点研发子课题 1 项、发表建筑学核心期刊论文 50余篇、发表重要会议论文 20 余篇、主创完成 30 余项校园规划、教育建筑、文体建筑,多次国际竞赛或国内重要投标获奖中标、指导学生竞赛获奖20余项。(微信公众号:“兼筑设计”、主页: www.fenggangarchtju.com、邮箱:fenggangarch@tju.edu.cn)
王志刚,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访问学者。曾任江西省井冈山市副市长(挂职),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地区建筑专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井冈山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定南县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发展顾问、天津大学小城镇研究中心及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委员。曾获奖项7项,其中包括:第二届CCDI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天津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天津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等。主要研究方向: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 、数字化信息模型及参数化设计、高密度居住模式 、模块化设计与装配式建筑。主持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三五项目1项、发表建筑学学术论文40余篇、指导学生竞赛获奖20余项、完成20余项设计实践项目建成或中标。(邮箱:wzghzx@126.com)
荆子洋,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建筑协会成员、天津市建筑师沙龙秘书处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工作室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策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评选建筑工程一等奖、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编制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建委优秀住宅设计二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双节双优住宅方案竞赛金奖。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及理论、城市环境及住宅。主持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教材2本,发表建筑学学术论文40余篇,设计实践项目40余项。(邮箱:jingziyang63@126.com)
赵劲松,教授,硕士生导师,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主持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问学者。现任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曾获奖项17项,其中包括:“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 BIM 应用设计一等奖、“海河杯”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建筑工程-公建一等奖、美国缪斯建筑设计奖(Muse Creative Awards)金奖、LICC伦敦国际创意大赛(London International Creative Competition)终选大奖等奖项。研究方向:当代建筑理论与方法、当代建筑空间与对策、当代建筑原型与变体。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教材11本,发表建筑学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项,设计实践项目40余项。(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新浪微博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邮箱:arch_zhao@126.com)
任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建筑审美研究、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教材1本,发表建筑学学术论文10余篇,设计实践项目30余项。(邮箱:renjun_ok@yeah.net)
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主导科研项目共计30余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13项。
1. 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十三五项目(冯刚主持):乡村住宅空间优化设计技术与指标体系研究,子课题:乡村住宅空间单元组合配置研究,2018-2022.
十三五项目(王志刚主持):村镇装配式住宅生态化结构体系研究,子课题:宜居村镇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2019-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冯刚主持):中国古代教育建筑设计思想与实践研究,2015-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冯刚主持):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研究,2012-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王志刚主持):基于传统民居模块化分析的装配式生态农宅设计研究,2019-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邹颖主持):基于量化分析与数字生成的紧凑型高密度混合住区空间形态研究,2018.01—202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邹颖主持):建筑视觉场的算法研究及其在传统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2015.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邹颖主持):中国城市住宅层数解析及钢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荆子洋主持),《寒冷气候区住宅节能技术标准与专题论证研究》,2007-2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荆子洋主持),《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研究和建筑样本调查》,2011-2014.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王志刚主持):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2012-2015.
教育部博士点科学基金(新教师基金)(赵劲松主持):基于概念更新的建筑原创设计手法研究,2018-2019.
天津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邹颖主持):构建和谐社会, 塑造天津住区交往空间.
2.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乡村振兴专项课题:宕昌地区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研究(王志刚主持),2021.
3.横向项目
河北宣化第一中学新校区规划设计(冯刚主持),2021-2022.
可变功能体育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冯刚主持),2012-2014.
新疆石河子文化馆(冯刚主持),2010-2011.
基于垂直城市思想的高层建筑设计策略研究(邹颖主持),2018.11—2020.11.
基于数据分析的天津中心区高密度混合住区空间形态研究(邹颖主持),2017-2018.
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上传附件
支持扩展名:.rar .zip .doc .docx .pdf .jpg .png .jpeg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拥有多元且互相交叉的研究方向,为学生们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框架,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
(1)大学校园设计研究:大学校园规划与教育建筑设计;
(2)参数化设计研究:可变建筑系统(表皮、空间、结构)参数化设计、数字化信息模型及参数化设计;
(3)乡土建筑设计研究: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
(4)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城市环境及住宅、城市居住空间与住宅、高密度居住模式 ;
(5)公共建筑设计研究:公共建筑分析与评论、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模块化设计与装配式建筑、高层建筑设计;
(6)建筑理论研究:当代建筑理论与方法、当代建筑空间与对策、当代建筑原型与变体、建筑审美研究、现代建筑思潮与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与创作导师团研究成果涵盖了建筑设计理论、校园空间规划等多个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导师团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本,建筑竞赛获奖 50余次。
1.期刊论文
[1] 吕博,冯刚.北洋大学西沽校园规划与建设——1930年代未竟之“新计划”考[J].中国文化遗产,2022(06):79-90.
[2] 吕博,冯刚,张哲浩等.天津新学书院校园设计及其“剑桥血统”刍议——记一所已逝的近代校园文化遗产[J].建筑学报,2021(S1):158-164.
[3] 冯刚,苗严,胡惟洁.“庙学制度”——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空间组织形式探析[J].新建筑,2019(01):130-134.
[4] 冯刚,陈达,苗展堂.“动态封装”——可变建筑表皮系统设计研究[J].建筑师,2018(01):116-123.
[5] 冯刚,胡惟洁.高层建筑表皮形态的演进[J].新建筑,2018(01):73-77.
[6] 冯刚,吕博.亨利·墨菲的传统复兴风格大学校园设计思想研究[J].建筑学报,2016(07):74-80.
[7] 冯刚,吕博,本·卢福泽.大学校园中学院哥特风格建筑研究[J].建筑学报,2016(03):13-18.
[8] 冯刚,王丹旭.“形式追随环境”——响应环境的交互式建筑表皮专题设计教学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20(02):23-30.
[9] 冯刚,王哲宁.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J].中国文化遗产,2017(06):37-46.
[10]冯刚,吕博.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传统复兴式建筑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7(01):4-12.
[11]冯刚.知识学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形态演变探析[J].中国园林,2012,28(06):72-77.
[12]冯刚.大学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论组团式开放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新建筑,2009(05):4-9.
[13]冯刚,田昀.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24-28.
[14]冯刚.试论当代高层建筑美学中的非理性倾向[J].建筑师,2008(03):99-103.
[15]苗展堂,冯刚,郭娟利.响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可变建筑表皮设计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6(04):48-55.
[16]宋昆,冯刚.结构主义思想在我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J].南方建筑,2008(03):20-26.
[17]冯刚,张小寒,孔令涛.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传统复兴建筑思潮的比较研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3(07):114-116.
[18]冯刚,吕博.Rotunda建筑形制在中国近代大学中的移植与变异[J].建筑与文化,2016(05):75-77.
[19]冯刚.意大利喷泉雕塑艺术探析[J].中外建筑,2010(03):69-70.
[20]冯刚.包头医学院新校区校园规划[J].华中建筑,2009,27(04):249-252.
[21]Charlie Q.L.Xue, ZhigangWang, Brian Mitchenere, In search of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National Grand Theatre in Beij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RIBA.London), 2010(4).
[22]Wang Zhigang,Yuan Yiqian, Qu Cuicui,Research on theInfluence of Human Scale and Living Behavior in Tridimensional Small-sizedApartment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s, 2012.
[23]Wang Zhigang, The PastoralSymphony – Open Preservation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using the Xu familycompound in Jinzhai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as example, 2018 Annual Meeting ofth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2018.
[24]王志刚、单军,建筑的复杂性——塞缪尔莫克比及其乡村工作室的作品解读,世界建筑,2004(12).
[25]郑宁、王志刚,积极对话——解析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时代建筑,2010(5).
[26]王志刚、张颀、张硕,映衬“迷狂”的“数据景象”——MVRDV对库哈斯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建筑学报,2010(10).
[27]王志刚,闹市结庐——浅析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世界建筑,2011(2).
[28]王志刚、钟增炜,对参与式“工作营”模式的积极探索,建筑学报,2012(3).
[29]孟杰、张志哲、王志刚、张昕楠,织墙衔城纪——古城墙修复,城市环境设计,2012(12).
[30]杜一鸣、黄琼、王志刚、张颀,废弃外墙硬质饰面材料的乡村低技化再生实验,城市建筑,2015(11).
[31]张颀、王志刚、解琦等,乡土再造:建筑师设计价值的四个表达,建筑学报,2016(8).
[32]刘涵冰;王志刚;马思然,盒院——天津大学富力星集装箱阅读体验舱设计,建筑学报,2017(7).
[33]马思然,王志刚(通讯作者),张颀,设计的工具——基于传统聚落及民居空间形态研究的新乡土建筑设计,新建筑,2017(12).
[34]张颀,钟山,王志刚,赣西南地区客家民居空间组构演变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35]郑婉琳,王志刚,基于聚落分形同构研究的村镇人居空间设计——以楚雄地区彝族传统聚落为例,南方建筑,2021(5).
[36]祖晓屹,荆子洋,王志刚,单位大院生活区规划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以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北区宿舍为例,南方建筑,2021(4).
[37]王志刚,王梓宇,郭娟利,传统民居营建中文态与物态的调适机制——以赣中民居檐侧空间为例,新建筑,2021(5).
[38]荆子洋,卞洪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庭改造,建筑学报,2004(11).
[39]荆子洋,张键,以连续性公共空间组织为主线的小区规划,建筑学报,2006(4).
[40]荆子,、张键,时间·内省——一个小住宅设计的思考,建筑师,2007(4).
[41]荆子洋,张键,创造低成本、高品质的节约型住宅区,建筑学报,2007(4).
[42]荆子洋,徐良,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浅析,山西建筑,2007(5).
[43]荆子洋,天津大学建筑学教学框架,建筑教育,2010(5).
[44]荆子洋,李岩,场力作用下的聚群设计——传统聚落布局思路对总部基地规划设计的启发,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5]荆子洋、赵石刚,西方近代城市设计思潮的发展,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2007.
[46]荆子洋、谭瑶,捷德事务所在商业项目中的设计策略,建筑与环境,2010(3).
[47]荆子洋、朱博、杨葳,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理性主义,中外建筑,2014(1).
[48]荆子洋、方圆、赵长亮,寻征设计支持下的可持续医疗建筑设计,中外建筑,2014(6).
[49]赵劲松、杨昌鸣,极简与极繁——在对中间状态的超越中获得意义,建筑师,2005.
[50]赵劲松、杨昌鸣,极限的魅力——建筑中的极端化审美倾向,新建筑,2005(4).
[51]赵劲松、杨昌鸣,在限定中成长——记中关村软件园GREAT ROAD研发中心,新建筑,2005(5).
[52]赵劲松,建筑的原创与概念的更新,新建筑,2007(2).
[53]赵劲松,建筑精品与原创意识,城市环境设计,2006(6).
[54]赵劲松,传承古老文明,演绎现代梦幻,建筑创作,2008(3).
[55]赵劲松、胡天舒、李刚,从“观其大略”到“全面虚拟”,建筑学报增刊,2010(5).
[56]赵劲松,西方语境下的东方情节,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9(7).
[57]张颀、许蓁、邹颖、张昕楠、胡一可,变与不变、共识与差异——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时代建筑,2017(03).
[58]邹颖、刘骞,被“弱化”的螺旋——从螺旋形空间看藤本壮介的设计策略,世界建筑,2013(03).
[59]李斯奇、尹衍龙、邹颖,旧火车的新起点 “城市-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串联,城市环境设计,2012(12).
[60]卞洪滨、邹颖,基于绿色设计方法的零能耗会所评析,建筑学报,2012(07).
[61]邹颖、冯天舒,库哈斯的理性反叛——比较法视点下库氏剧场建筑的设计策略与实践观,世界建筑,2012(02).
[62]邹颖、袁佳麟、周少聪,师友眼中的程泰宁,城市环境设计,2011(04).
[63]邹颖、寒梅,在梦想中探索人类未来的家园——评MVRDV的新书《KM3》,建筑师,2007(05)
[64]邹颖、郑欣,交往的发展——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探讨,华中建筑,2007(07).
[65]邹颖、尚海,对极少主义在中国的几点思考,华中建筑,2007(03).
[66]邹颖、徐欣,现代建筑的承上启下——从柯布西耶与密斯的比较谈起,世界建筑.2006(11).
[67]张清、邹颖,莱茵春天居住小区,建筑学报,2006(04).
[68]黄增军、邹颖,一种适用于小城镇住区开发的模式-俄勒冈试验的借鉴,小城镇建设,2005(08).
[69]邹颖、卞洪滨,匠心独具的别墅——从1990年代以后的作品看别墅设计的一些特征,世界建筑,2003(07).
[70]荆子洋、邹颖,对当今城市居住形态的反思,新建筑,2003(03).
[71]王蔚、邹颖,《绿色建筑学》一书阐释的环境建筑与绿色原则,世界建筑,2002(05).
[72]任军,从审美角度看纪念性的存在依据和界定,新建筑,2007(6).
[73]任军、李昕泽,纪念表现的主体关照,世界建筑,2007(5).
[74]任军、李昕泽,中心的心理暗示—视觉审美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5).
[75]任军、李昕泽,纪念仪式中的社会蕴含,天津大学学报,2007(5).
2.专著教材
[1]冯刚,李严,《建筑专业徒手草图100例——建筑设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09).
[2]冯刚,田昀,《建筑材料及其表现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
[3]冯刚,吕博,《中西文化交融下的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02).
[4]冯刚,《高层建筑课程设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8).
[5]冯刚,苗严,《中国古代官学建筑庙学并置格局考》,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08).
[6]走出老城南——2010年八校联合毕业设计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8).
[7]荆子洋,英雄主义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01).
[8]荆子洋,建筑原创与概念更新,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05).
[9]赵劲松,《非标准建筑笔记》丛书第一辑4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8).
[10]赵劲松,《非标准建筑笔记》丛书第二辑4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08).
[11]赵劲松,《非标准建筑笔记》丛书第三辑8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12).
[12]赵劲松,《非标准建筑随想》,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12).
[13]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思维转换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8).
[14]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方案推演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08).
[15]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妙趣脑洞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16]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神奇操作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1).
[17]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江湖救急篇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3).
[18]赵劲松,《非标准的建筑拆解书—对症下药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3).
[19]聂兰生,邹颖,舒平,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04).
[20]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 ,北京文联出版社,2006(6).
3.竞赛获奖
[1]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2021
[2]亚洲建筑新人战Top100, 刘杨雨 ,2020
[3]ISAIA Academic Session Award,Evolvement of Architectural Types in China’s Rural Area: CaseStudy on Xiamei Village in Fujian Province, Li Siqi,2016
[4]49thCentral Glas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日本),第一名,Re-Symbol, 李斯奇,2014
[5]日新工业株式会社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李斯奇,2013
[6]TEAM20建筑新人奖,二等奖,进化式成长,冯晴、杨璐,2013
[7]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对话自然的地景建筑,刘可、牟玉阳光,2013
[8]Shelter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Design Competition, 二等奖,Footprints in Fog, 李斯奇,2012
[9]Evolo Skyscraper Competition,二等奖,山体创可贴,沈一婷、王南珏、夏骥、王子寒,2011
[10]霍普杯,二等奖,天空之镜,邓婧蓉、杨璐,2012
[11]霍普杯,二等奖,Border Exchange,沈一婷、王南珏,2012
[12]霍普杯,三等奖,旧火车新起点,李斯奇、尹衍龙,2012
[13]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优秀作业,纽约印象,夏骥、沈一婷,2012
[14]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优秀作业,文化综合体,焦岩,2012
[15]开放建筑国际竞赛(美国),二等奖,The Urban Oasis,王晶、夏骥、朱思琦,2011
[16]蓝星杯建筑设计大奖赛,三等奖,海生植筑,冯晴、沈一婷、陈谋朦,2011
[17]Revit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优秀作业,大学生活动中心,李洋、詹远,2009
[18]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优秀.2008
[19]霍普杯大学生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2012
[20]蓝星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佳作奖,2013
[21]《中国建筑教育》清润杯大学生论文竞赛,研究生组三等奖,2017
[22]第二十二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7
[23]全国大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2018
[24]中国彝乡民居设计大赛——彝乡新居•面向未来的建造二等奖,优秀奖,2019
[25]第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2019
[26]第十一届园治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优秀奖,2020
[27]世界青年学子建筑奖(YTAA)一等奖,2020
[28]北新房屋装配式村镇住宅建筑设计大赛第一名(金奖),2020
[29]第四届“爱我家乡,美丽乡村新型农房设计作品大赛”二等奖,2020
[30]全国城乡建成遗产保护优秀学生设计作业评选一等奖,2020
[31]第二届客家杯零碳民宿小镇二等奖、三等奖,2021
[32]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学生组二等奖,2022
[33]第十三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课程设计建筑设计类一等奖,2022
[34]第十三届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主题竞赛荣誉奖,2022
[35]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2022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