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该团队是由刘丛强院士领衔,与学院和国内的8位教授、副教授共同组成的培养团队,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科研工作聚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将区域特色的滨海地球关键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气候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关键带的组成和结构演变、关键带的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支撑。目前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滨海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过程、功能与城市健康;2)滨海河流-湿地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提升。
在学生培养方面,积极致力于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拥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奥秘,从而引领自己走向人生的卓越和创造;团队注重对学生能具备执着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独立和思想自由和为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在加强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实现自主跨学科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拟招收直博生5-6名,硕士研究生5-6名,申请人应满足如下条件:
本科毕业学校(不含天津大学)应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所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A-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希望你具有下列学科或专业背景:
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
申报时间:5月10日-7月10日
申报途径:考生访问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系统—2024级推免生申请(http://202.113.8.92/gstms/)—注册后申报类型选择导师团
同时,将下述材料(按顺序)编辑为一个PDF文件,发送至邮箱 tjuisess@163.com(学院,需写明拟申报的团队名称)或dinghu@tju.edu.cn (丁老师)
1.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2.证明学习成绩及排名的成绩单或证明件;
3.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学生证;简历;各类奖励材料等。
联系方式:
王老师:022-27405051 ;丁老师:13608519138
正在承担的主要项目:
1.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2023-2027
项目介绍:项目紧紧围绕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功能-服务耦合机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从四个研究内容(关键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构与过程互馈、过程与功能以及生态服务形成)开展地质、地理和生态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综合研究,以期达成“系统认识环渤海莱州湾、渤海湾和辽东湾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耦合机理、关键带过程、功能与生态服务的关系,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对策,服务滨海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总体目标。
2.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2023-2027
项目介绍:针对环渤海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河口-三角洲、潮滩、平原陆地、平原河流-湿地、滨海城镇等典型关键带类型,采用多学科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滨海地球关键带多圈层水文过程和生源要素迁移转化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揭示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和过程对气候变化、水动力和人类活动响应机制,阐明地表/地下水文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植被梯度形成机理及其与关键带结构和组成之间的关系,创建表述滨海地区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耦合模型,为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滨海地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基础。
3. 环渤海滨海湿地地球关键带过程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课题, 2023-2027
项目介绍:针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响应及其功能互馈机制这一国际科学前沿问题,通过野外联网观测与原位控制试验、多源数据反演与过程模型模拟等,明晰滨海湿地退化与水文水环境-湿地生物-多元素耦合循环间的联动与响应关系,揭示关键生态功能演变驱动机制,估算滨海地球关键带湿地固碳速率及碳汇潜力,并预估未来变化环境情景下湿地植被格局、氮磷污染物净化、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汇功能变化趋势等,为我国滨海地球关键带湿地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数据支撑。
4.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提升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课题, 2023-2027
项目介绍:聚焦环渤海滨海关键带的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评估-影响机理-权衡与协同提升的思路,综合利用野外调查、传统分类学、环境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通量观测及生态过程模型等方法,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渤海滨海关键带不同类型系统的碳汇、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时空变化及影响机制;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型,提出环渤海滨海关键带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策略和路径,探索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学原理和关键技术,研究结果不仅丰富滨海地球关键带科学,而且促进环渤海生态保护。
5. “一带一路”典型表层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专项项目,2021-2026
6. 环渤海滨海湿地水资源和水环境调查,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项目课题,2021-2025
7.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3-2025
8. 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重大工程区气候变化适应性保护修复技术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2028
9. 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中病毒与细菌、古菌宿主互作和调控产甲烷过程的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025-2028
团队立足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聚焦不同类型关键带结构及其演化、关键带过程及其功能变化、流域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相关前沿交叉研究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在学生培养方面,积极致力于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拥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奥秘,从而引领自己走向人生的卓越和创造;团队注重对学生能具备执着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独立和思想自由和为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在加强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实现自主跨学科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团队与多国知名科研机构在实验室资源共享、学术交流访问、联合培养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
团队培养的和在读的研究生获批天津大学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多项;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学术会议优秀汇报奖等奖励。
刘丛强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地理学学会士、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1)环境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2)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等职。是贵州省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
1. 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机制研究(2022- )
2. “一带一路”典型表层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21-2026)
3.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2023-2027)(重大项目负责人)
4.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时空耦合机理 (2023-2027)(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liucq/zh_CN/index.htm
郎赟超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政协天津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流域物质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涉及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球关键带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效应示踪研究。先后主持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水资源与水环境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课题等,曾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主要研究项目:
1. 天津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观测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天津市科技局(2021-2023),项目负责人。
2. 天津滨海自然和人工湿地元素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对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2023),项目负责人。
3. 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2023),项目参与人。
4. 环渤海滨海湿地水资源和水环境调查,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2021-2025),课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156288/zh_CN/zhym/27221/list/index.htm
王宝利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水库和湿地微生物生态和物质循环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流域微生物群落构建和物质循环的协同机制,及流域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控制机制。已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icrobial Ecology》、《Chemical Geology》等多篇SCI论文。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一系列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项目:
1. 喀斯特筑坝河流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与碳汇安全(U16124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贵州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2017.01~2021.12,项目负责人。
2. 河流-水库体系浮游植物动态过程与碳氮循环耦合机制(2016YFA06010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专题,2016.07~2021.06,项目负责人。
3.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形成与提升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重大项目, 骨干 (2023-2027)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156290/zh_CN/index/27253/list/index.htm
陈春梅
教授,博导,博士毕业于美国特拉华大学,师从著名土壤学家Donald L. Sparks教授。研究领域为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利用同步辐射、穆斯堡尔谱、高分辨质谱、稳定性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联合控制实验及野外调查与监测, 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矿物、有机质以及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机制、铁矿物的结构/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土壤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等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国际土壤学期刊Geoderma和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副主编。
主要研究项目:
1.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3-2025(主持)
2. 环渤海滨海湿地地球关键带过程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基金委重大项目,2023-2027 (参与)
3. 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和重大工程区气候变化适应性保护修复技术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4-2028(参与)
4. 中国湿地温室气体释放反馈气候变化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2023-2024(参与)
5. 土壤矿物表面催化Fe(II)氧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产物特性,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2020-2022(主持)
方创琳
研究员,博导,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获得者,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人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城市(群)人地系统交互胁迫关系、耦合机理及空间分异规律,创建了城市人地耦合圈理论与耦合器调控方法,提出了城市群自然成长的基本规律与空间配置格局,揭示了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提出了城市空间格局均衡优化理论,研制了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决策支持系统。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5项(12项第1),二等奖4项(3项第1)。
个人网站:https://igsnrr.cas.cn/sourcedb/zw/dsjs/bssds/rwdlx/200906/t20090626_1842213.html
韩平
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以及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研究方向为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过程;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ISME 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oil Biology&Biochemistry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共被引用6000余次, h指数33 (google scholar数据);曾担任 “第六届国际硝化过程会议” 副主席;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个人网站:https://faculty.ecnu.edu.cn/_s33/hp2/main.psp
周伟奇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态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特征与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在 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格局定量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2)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格局动态的驱动机制;3)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格局与典型过程和功能的定量关系等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
个人网站:https://rcees.cas.cn/yj/zgj/202401/t20240125_6970399.html
郝丽萍
副教授,主要从事细菌、古菌、病毒驱动的碳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废弃有机物的厌氧生物转化技术研究。擅长对环境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应用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分子探针和高精度显微镜、同位素标记与示踪等技术,识别其中关键的未培养物种和生理生态学特征,解析其在产甲烷、甲烷氧化等碳元素转化过程中的功能,以及不同微生物功能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ISME J、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渤海滨海湿地地球关键带过程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骨干成员。
目前在研项目:
1. 生物炭负载微生物在“地下水抽提淋滤土壤共修复”体系中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01-2022.12,研究骨干;
2 环渤海滨海湿地地球关键带过程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重大项目, 骨干 (2023-2027)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haoliping/zh_CN/index.htm
丁 虎
副教授,中科院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流域碳循环关键过程、土-沉积物-水-气多界面物质交换及原位监测、表生环境生源要素循环、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湿地温室气体产生和消耗机制、有机质与重金属等污染物交互作用、用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流域水体中碳的来源、流域关键带结构对水质水化学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Geology,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ence of theTotal Environment等期刊。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及国际何做项目多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渤海滨海湿地地球关键带过程和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骨干成员。
目前在研项目:
1. 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机制研究,(2022 - ),项目骨干
2.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时空耦合机理 (2023-2027),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项目骨干
3. 滨海湿地增汇机理与示范,(2023-202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dinghu/zh_CN/index.htm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