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态功能研究团队
浏览量:5070   转发量:49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 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邮箱 : dinghu@tju.edu.cn
  • 工作电话 : 022-27405051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该团队由刘丛强院士领衔和6位其他教授和副教授共同组成,近年来主持承担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

      团队科研聚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主要以我国典型地球关键带,尤其是滨海地球关键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关键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地球关键带结构和组成演化、关键带过程和生态功能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团队积极致力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拥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奥秘从而引领自己走向人生的卓越和创造;团队注重学生能具备执着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独立和思想自由和为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团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提升自己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拟招收直博生5-6名,硕士研究生6-8名,申请人应满足如下条件:

     本科毕业学校(不含天津大学)应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所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A-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希望你具有下列学科背景:

     地球化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交叉学科

申报时间:7月1日-8月20日

申报途径:考生访问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系统—2024级推免生申请(http://202.113.8.92/gstms/)—注册后申报类型选择导师团

     并同时将下述材料编辑为一个PDF发送至邮箱 tjuisess@163.com(学院)或dinghu@tju.edu.cn (丁老师)

     1.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2.证明学习成绩及排名的成绩单或证明件;     

     3.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学生证;简历;各类奖励材料等。

联系方式:

     王老师、022-27405051 ;丁老师,13608519138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地球关键带组成、结构及功能研究,流域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团队致力于表层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交叉创新研究,主要以我国典型地球关键带,尤其是滨海地球关键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地球关键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地球关键带结构和组成演化、关键带过程和生态功能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地球关键带生态服务提供科学支撑。

      团队成员主持过科技部的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合作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的海外合作伙伴、百人计划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目前在研的项目主要有科技部的国家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

      团队在NC、PNAS、GCA、EPSL、EST、WR等地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一等(或最高)奖3项。


图片1

团队研究的主要地球关键带或表层地球系统


项目情况

团队近年来承担的主要项目如下: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2023-2027

“一带一路”典型表层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专项项目,2021-2026

天津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观测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天津市科技局平台建设项目,2021-2023

环渤海滨海湿地水资源和水环境调查,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项目课题,2021-2025

  • 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020-2024
  • 构造活动与深部碳释放,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课题,2020-2025
  • 湖泊记录的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及水文响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2020-2025
  • 乌江南源三岔河流域河流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及其效应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21-2024

  • 青藏高原东北末次盛冰期以来湖泊水位变化及生态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1-2024

  • 沁水盆地不同成熟度煤层中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2022-2023

  • 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0-2023

  • 天津滨海自然和人工湿地元素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对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2023

  • 全新世印度季风降水定量及时间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封闭湖泊湖面面积、水位演化及水文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国际合作项目,2017-2020

  • 梯级水库界面关键地球化学过程对碳氮运移的影响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2021

  • 喀斯特筑坝河流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与碳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NSFC-贵州省人民政府喀斯特研究中心)项目课题 ,2017-2021

  • 河流-水库体系浮游植物动态过程与碳氮循环耦合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专题,2016-2021





学生培养
  1.       团队立足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聚焦不同类型关键带结构及其演化、关键带过程及其功能变化、流域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相关前沿交叉研究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团队积极致力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拥有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思考人生,掌握人生的奥秘从而引领自己走向人生的卓越和创造;团队注重学生能具备执着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实事求是、独立和思想自由和为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团队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基础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提升自己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团队与多国知名科研机构在实验室资源共享、学术交流访问、联合培养等方面有长期合作关系。

         团队培养的和正在就读的学生获批天津大学顶尖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培育项目、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等多项;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学术会议优秀汇报奖等奖励。


导师介绍

刘老师

           刘丛强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球化学学会会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国地理学学会士、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包括:1)环境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与应用;2) 地球关键带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表层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等职。是贵州省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

1. 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机制研究(2022-  )

2. “一带一路”典型表层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21-2026)

3. 天津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8-2022)

4.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2023-2027)(重大项目负责人)

5.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时空耦合机理 (2023-2027)(重大项目课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liucq/zh_CN/index.htm


徐老师 

            徐  胜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主要包括稀有气体同位素(He, Ne, Ar, Kr, Xe)分析技术的开发及其地球化学示踪指标的应用;超微量宇宙成因核素(Be-10, C-14, Ne-21,Al-26, Cl-36, I-129)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建立及其在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

1. 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20-2024)

2. 构造活动与深部碳释放,科技部 (2020-2025)

3. 沁水盆地不同成熟度煤层中流体的来源和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 (2022-2023 )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176254/zh_CN/kyxm/35950/list/index.htm


C7F06FF362C46A807CC1B669C8B_B18F1A2A_CB2A

            徐  海

天津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湖沼环境过程,记录,与全球变化研究。主要以湖沼沉积岩芯为载体,开展多指标综合集成指示古气候变化,古生态/古环境变化研究。同时结合沉积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手段,开展封闭湖泊古水文重建,模拟,及全球联系研究。已在PNAS, Geology, GRL, QSR, Clim. Dyn., Chem. Geol.,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中国科学(中英文版),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

1.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湖泊记录的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及水文响应。2020-2025,250万(直接经费),课题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末次盛冰期以来湖泊水位变化及生态演化,批准号:U20A2078。2021.1-2024.12,总经费308.4万元,项目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earth.tju.edu.cn/SESS/cn/szdw/zrjs1/js.htm


 lyc

            郎赟超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地表物质水文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同位素示踪,水化学平衡和计量学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河流域和特定流域(喀斯特、湿地等)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示踪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十余项,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参编两部专著。

目前在研的主要研究项目

1. 天津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观测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天津市科技局(2021-2023),项目负责人。

2. 天津滨海自然和人工湿地元素耦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对比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2020-2023),项目负责人。

3. 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委(2020-2023),项目参与人。

4. 环渤海滨海湿地水资源和水环境调查,科技部科技部基础性科技工作专项课题(2021-2025),课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156288/zh_CN/zhym/27221/list/index.htm


65629B019812E8E7A425D543A8B_24801D60_378F 

         王宝利

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水库和湿地微生物生态和物质循环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流域微生物群落构建和物质循环的协同机制,及流域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控制机制。已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Microbial Ecology》、《Chemical Geology》等多篇SCI论文。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一系列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项目

1. 喀斯特筑坝河流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与碳汇安全(U161244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贵州喀斯特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基金项目子课题,2017.01~2021.12,项目负责人。

2. 河流-水库体系浮游植物动态过程与碳氮循环耦合机制(2016YFA06010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专题,2016.07~2021.06,项目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156290/zh_CN/index/27253/list/index.htm


 3F6B48B02749160C151EDBCE281_15FE0257_2AC20

           丁  虎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流域碳循环关键过程、土-沉积物-水-气多界面物质交换及原位监测、表生环境生源要素循环、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贵州省”千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目前在研项目

1. 天津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观测平台的构建及研究,天津市科技局(2021-2023),项目骨干。

2. 乌江南源三岔河流域河流水-气界面CO2交换速率及其效应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1-2024),项目负责人.

3. 滨海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机制研究,(2022 -  ),项目骨干

4.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时空耦合机理 (2023-2027),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项目骨干

5. 天津北大港湿地水域涡度碳通量观测平台构建(2023- ),天津市科技局支撑项目,项目负责人

6. 滨海湿地增汇机理与示范,(2023-202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题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dinghu/zh_CN/index.htm


C7F06FF362C46A807CC1B669C8B_B18F1A2A_CB2A

            陈  伟

陈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日本京都大学获得情报学博士学位,日本宇航局(JAXA)PI。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遥感,主要包括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地表生态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生态环境健康遥感监测以及主被动遥感机理及其应用。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6项,参与973项目、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等10余项;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75篇,包括SCI检索50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文章22篇,Google Scholar总引用1000余次,H指数18。

目前在研项目

1. 滨海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及数据集成,科技部基础性科技工作专项课题, 2021-2025,项目骨干

2. 林草适宜度遥感诊断模型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2020- 2023, 项目主要参与人。

3.  基于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的大兴安岭地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监测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 2023,项目负责人。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chenwei/zh_CN/hjxx/33729/list/index.htm


D18437E01055650E18C3EC0ABF8_2376A411_1AE81

         郝丽萍

天津大学 “北洋学者英才计划” 长聘副教授。主要从事细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驱动的碳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有机废弃物的厌氧生物转化技术研究。擅长对环境源的复杂微生物群落,通过应用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分子探针和高精度显微镜、同位素标记与示踪等技术,识别其中关键的未培养物种和生理生态学特征,解析其在产甲烷等碳元素转化过程中的功能,以及不同微生物功能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曾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两项丹麦创新研究基金会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参与过针对新冠病毒防控的国家科技部、工程院应急攻关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两项

目前在研项目

1. 基于组装基因组解码和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研究互营乙酸氧化菌群及种间电子传递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01-2022.12,项目负责人

生物炭负载微生物在“地下水抽提淋滤土壤共修复”体系中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01-2022.12,研究骨干;

个人网站http://faculty.tju.edu.cn/haoliping/zh_CN/index.htm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