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
构造-气候-地貌学导师团队
浏览量:4587   转发量:43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地球系统科学学院
  • 所属专业: 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地质学  、 地球化学
  • 邮箱 : tjuisess@163.com
  • 工作电话 : 022-27405051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本团队隶属于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由2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组成,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工作者2人。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构造运动与深部-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研究,在青藏高原隆升、地貌演化、深部碳循环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近5年在NC、EPSL、GRL、JGR、GCA、ES&T、ESR、QSR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近5年,导师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资助的科研项目近20项,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目前在研的项目包括: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2项、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基金委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3项等。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导师简历页,查看导师更多信息:

       徐胜 (Sheng XU)  刘静 (Jing LIU-ZENG)  邵延秀 (Yanxiu SHAO)  张茂亮 (Maoliang ZHANG)  李云帅 (Yunshuai LI)


拟招收:硕士研究生5人,申请人应满足如下条件:

       本科毕业学校(不含天津大学)应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所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A-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希望你:

       主修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或相关交叉学科,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英文听说读写、团队协作和沟通等能力。

申报时间:7月1日-8月20日

申报途径:考生访问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系统—2024级推免生申请(http://202.113.8.92/gstms/)—注册后申报类型选择导师团

1.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2.证明学习成绩及排名的成绩单或证明件;     

3..英语四、六级成绩单;学生证;简历;各类奖励材料等。

联系方式:022-27405051  学院王老师、18600839378  导师团邵老师、15810105241  导师团张老师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高原隆升、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团队聚焦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构造运动与深部-地表地质过程,围绕构造-气候-地貌演化动力学整体系统,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地震学、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系统研究:1)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貌演化;2)深部构造、气候要素与地表侵蚀之间的耦合机制;3)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运动与深部碳释放过程,探讨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背景下构造、气候、地貌等多种地质要素之间的互馈机制,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Untitled

深部构造、气候要素与地表侵蚀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改自Willett et al., 2006, Tectonics)


       1、青藏高原隆升动力学过程与地貌演化

       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以来地球上发生的最显著地质过程之一,对浅表层圈的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定量地貌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年代学、构造热年代学、GPS和InSAR技术、数值模拟等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聚焦青藏高原周缘特别是川滇地区,将不同时空尺度的地貌和构造变形过程相结合,探索高原周缘大地震的地貌响应、高原扩展过程及其环境灾害效应,揭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生长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代表文章

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貌演化


       2、深部构造、气候要素与地表侵蚀之间的耦合机制

       以构造-气候-地貌互馈关系为研究主线,针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型活动断裂、主要江河流域、风化壳以及第四纪河流阶地,综合运用机载LiDAR高精度地貌观测技术、原位宇宙成因核素(14C、10Be、26Al)深度剖面法以及阶地面重建模式等方法,获得青藏高原大型断裂滑动速率,探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形地貌演化、河流动力学、流域侵蚀速率及其控制因素,揭示第四纪河流阶地成因及其与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代表文章

Untitled


       3、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运动与深部碳释放过程

       依托国际一流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平台(0.5兆伏AMS加速器质谱仪、Helix SFT稀有气体质谱仪)和同位素分析平台(253 Plus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稳定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以青藏高原及周边典型火山区和活动断裂带为主要研究区,开展地表流体中深源气体来源与过程解析、深源CO2通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等研究,探讨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运动与深部碳释放过程,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的碳源-碳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代表文章

大陆碰撞造山带构造运动与深部碳释放过程

项目情况

近5年导师团队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近5年,导师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地震局等资助的科研项目近20项,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目前在研的项目课题包括: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基金委地震联合项目、基金委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藏东南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协同演化:基于断裂带运动学和河流演化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2021–202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藏高原深部碳释放机理和通量的气体地球化学研究,2020–2024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构造活动与深部碳释放,2020–2025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基于断裂体系相互作用的孕震环境与大震危险区判定,2021–2024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百万年尺度的四维构造演化模型,2021–2024

       6、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金项目,沁水盆地不同成熟度煤层中流体的来源和演化,2022–2023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古浪-中卫断裂中段几何结构对断裂活动的控制作用,2023–2026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碳酸岩的岩石成因研究,2022–2025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南宁洱-通关火山区深部碳排放通量与成因,2021–2024

       10、基金委专项项目课题,天然气中氦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判识,2022–2025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活动断裂百万年时间尺度的滑动速率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左旋走滑断裂为例,2023–2025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阿尔金断裂带拉配泉段长序列古地震事件的光释光测年研究,2023–2025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稀有气体同位素示踪不同成熟度煤层气成因和演化—以六盘水盆地为例,2022–2024


       『近5年已结题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项目,以阿尔金断裂中段为例,走滑断裂的几何构造结对断裂活动习性的控制作用,2019–2022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西藏中南部GPS/InSAR观测对高原变形机制的约束,2018–2022

       3、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专项项目,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2020–2021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大陆型高原边界地形演化的对比研究,2018–2021

       5、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老虎山断裂蠕滑段及邻近断裂段的第四纪活动性与几何复杂度研究,2017–2020

       6、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项目,从板块边界到断裂的动力加载,2017–2020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挥发份释放规模与成因,2018–2020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南阿尔金石榴橄榄岩-石榴辉石岩的岩石成因研究,2018–2020

       9、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的流体地球化学与断裂活动性研究,2020–2021

导师介绍

       徐胜 教授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地科院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日本地质调查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苏格兰大学联盟环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英国环境研究理事会加速器质谱实验室副主任。主要基于观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宇宙成因核素年代学,研究青藏高原深部-地表碳相互作用、构造-气候-侵蚀控制下的地表地貌演化过程等。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外国资深学者研究基⾦项目、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专项项目、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


       刘静 教授

       刘静,1969年生,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长期致力于活动断裂和地貌领域研究,综合野外观测,数值模拟和年代学测试等手段,在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地表侵蚀与构造地貌等方面做了系统性工作,揭示青藏高原抬升及地貌响应,岩石圈与地表过程的耦合及其灾害效应,量化活动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阐释百万年-人类活动时间尺度构造-侵蚀-气候共同塑造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过程。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SCI引用5600余次。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目前兼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学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评审专家;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地震地质副主编,科学通报、中国科学、Tectonophysics和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等期刊编委,美国AGU年会组织委员会构造物理领域委员。


       邵延秀 副教授

       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先后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院、斯特拉斯堡大学等研究院校开展过合作研究。当前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学研究。采用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和高精度第四纪年代学方法,明晰中国大陆内部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 探索陆内构造变形和发震机理, 综合评估中长期地震危险性。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科考项目、甘肃省青年科技基金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被评为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甘肃省地震局领军人才,获得第十二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目前担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秘书,甘肃省地震学会理事。


       张茂亮 副教授

       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6月,入职于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2019年12月,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包括:构造运动与深部碳排放、地球化学、火山学与地热地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特别研究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压物理与地震科技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5项。已发表论文50余篇,NC、GCA、GRL、ESR、CG、JH等地学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十余篇。目前担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云帅 副教授

       李云帅,男,河北人,博士,副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从事地理科学与地质学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成因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变质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及活动构造。近期研究兴趣:(1)俯冲带深部碳循环;(2)造山带型碳酸岩的岩石成因;(3)造山带构造演化与熔流体行为;(4)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5)矿物材料及应用(耐火材料与硅酸盐复合材料)。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电网等多个项目,在《GSA Bulletin》、《Lithos》等地学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十余篇。

研究成果
  • 导师团队代表性论文(2018年以来)
  • 研究生; 团队指导教师/*通讯作者
  • Publication List (SCI papers since 2018)a

    科研活动

           一、科学研究专题

           1、不同时间尺度的第四纪地质年代学方法和理论模型的研究。主要开发和完善放射性宇宙成因核素14C、10Be、26Al和稳定核素3He、21Ne的化学前处理技术、加速器质谱和稀有气体质谱分析技术。探索不同地质环境背景下各种地质定年方法的适用性等。

           2、以青藏高原内部沿深大断裂带分布的不同类型地表流体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类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观测结果,甄别气体的来源、释放机制和通量,探讨青藏高原造山带深部碳与地表浅层碳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环境和气候效应的研究。该项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930642的资助。

           3、以野外地质观测为基础,结合地球物理和空间对地观测(INSAR、GPS和LiDAR)观测手段和数值模拟,开展大型活动构造带的断裂活动性,古地震错动历史和现代地震活动性、强震机理以及对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等研究。该项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U1839203的资助。

           4、利用低温热年代学、宇宙成因核素、河流地貌定量分析和同位素古高程方法等现代定量手段,确定高原东缘地面抬升、河流侵蚀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高原东缘大尺度地貌景观的长期演化, 检验和约束高原东缘构造抬升模型,揭示地貌演化中可能包含的亚洲东南季风降雨增强的重要信息。该项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761144065、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No. 2016YFC0600310、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No. 2019QZKK0707的资助。

           5、立足国家需求,开展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灾害链,地貌演化与生物多样性,地貌与人类影响、宜居环境等研究。该项研究部分得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No. 2019CSES0104的资助。


           二、学术交流活动

           团队将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学家来津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为止,已邀请多位国内高校和科学院所,以及欧美、日本等海外合作伙伴来津讲学和学术交流。


    DSC_0702


    DSC_0703

    日本东京大学 Yuji Sano 教授(上图)与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 Antonio Caracausi 研究员(下图)访问天津大学地科院并作学术报告


           三、野外地质考察

           在理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团队将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项目计划,为每一位研究生设计论文题目,开展青藏高原及其周缘野外科学考察,具体内容包括:野外构造地貌填图、不同类型地质样品(岩石、沉积物、气体、地下水等)采集、河流平面和纵剖面特征提取和分析、高精度地形数据采集和实现三维可视化、地形演化数值模拟方法的掌握等。


    Picture2


    Group photo


    野外考察4


    Picture1

    导师团成员、国内外合作者与研究生在野外

    研究生培养

           团队聚焦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构造运动与深部-地表地质过程,立足于构造-气候-地貌演化动力学研究前沿,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精深和学术成果丰硕的优秀研究生,特别是在地表地质过程、环境演变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等学科领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拓宽知识结构;选择共同导师,进行高效的团队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突出“交流合作 + 联合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课题组内已有学生前往或即将前往加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访问。此外,还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等奖励,入选“天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培育计划”等。

    国际合作

    导师团成员国际合作伙伴

    实验分析平台

           1、加速器质谱仪(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 美国NEC 公司0.5 MV AMS)

           将用于环境样品中超微量宇宙成因核素(14C, 10Be, 26Al)的高精度分析,应用领域包括:定年不同类型断裂活动带的形成年代、不同类型地貌景观的形成年代;定量不同空间、时间尺度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导致地貌演化、土壤侵蚀等过程的速率;示踪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

           2、稀有气体质谱仪(Noble Gas Mass Spectrometer, 德国 Thermo Scientific公司 Helix SFT)

           具有高分辨率(>700)和多接收系统等特点,将用于环境样品中微量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高精度分析。其应用领域包括不同地质背景环境中气体的来源示踪和判识;3H-3He的年际尺度地下水定年;稳定宇宙成因核素3He和21Ne的长时间尺度地表暴露定年和流域侵蚀速率定量等。

           3、激光雷达扫描仪(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作为高精度空间对地观测手段,为认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其应用领域包括有效表征亚米-厘米级的空间精细尺度地球表面特征及其变化过程。例如:滑坡、活动断层的变形,山坡-河流等地貌过程。通过多期次重复观测对比,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表面发生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灾害效应。

           4、伽马能谱仪(Gamma spectrometer)

           用于微量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7Be, 137Cs)的浓度分析。其应用领域包括百年尺度的地表过程的定年、定量 “人类世”以来的土壤侵蚀速率、以及极端地质事件的流域侵蚀的示踪。

           5、三分量智能地震检波器(SmartSolo)

           智能地震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非常适合在山地、密林等复杂地形使用。能够在实现高密度地震勘探的同时,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野外施工的高效采集和较高的数据的回收率。是在便捷性、高精准度、高效率等方面能兼顾的重要现代化地震观测仪器,越来越多地用在活动断裂微震监测,监测滑坡体和三维地震勘探。

           6、其它与上述大型仪器配套的化学前处理实验室

           例如:环境样品中有机和无机碳的化学萃取、真空净化、石墨转化的14C-AMS制备系统;原位和大气成因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的石英纯化、萃取和分离等过程的专用实验室。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