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
碳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储能
浏览量:6520   转发量:28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化工学院
  • 所属专业: 应用化学
  • 邮箱 : nanoyangtju@163.com
  • 工作电话 : 022-27401097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碳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储能”导师团依托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由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杨全红教授领衔,成员包括两位国家杰青、两位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一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员在碳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引用50000余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和面上项目)、973、863课题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天津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近两年团队在Nat Commun、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ence、Nature等刊物多次正面评述并引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6项国内专利,3项美国专利。团队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科研机构、高校有着良好密切的合作,如美国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澳洲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日本东北大学、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中科院金属所、清华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为学生的科研和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团队培养的学生获包括英国碳素学会The Brian Kelly Award、Reaxys博士奖、Elsevier 出版社Carbon Journal Prize(3项)、欧洲材料研究学会研究生奖(2项)等高水平国际奖励,多人获得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教育部学术新人奖、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优秀硕士论文,毕业后进入美国西北大学、马里兰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澳洲阿德莱德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或进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公安部、华为、ATL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著名企业任教、从事研发工作。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能源材料,碳纳米材料,先进电池,电化学工程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团队展示团队网站:http://nanoyang.tju.edu.cn

团队微信公众号:Carbon Marries Energy


项目情况

碳纳米材料和电化学储能团队以“碳功能材料”为“研究入口”,以“高性能电化学储能”作为“应用出口”,致力于解决电池中“碳”的问题,在“石墨烯界面组装”、“致密储能”和“锂硫催化”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研究进展,推动了“碳功能材料”和“电化学储能”学科发展。团队成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和面上项目)、973、863课题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部分项目如下: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51525204,碳功能材料的表界面调控和层次化构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401243,高能量密度电化学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的设计与构建

3. 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2014CB932403,碳基超结构网络的构建、界面反应调控及电池应用

4. 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项目,18ZLGCGX00100,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51932005,锂硫电池的催化作用机理及电极材料构建

6.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51872195,面向高体积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碳笼结构精确定制

7.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51972228,Ti3C2Tx的三维液相组装、致密化及高倍率储能应用

8.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51972223,用于合成氨的高选择性碳/生物杂化电催化剂的设计与构建

9.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51902223,固态锂空气电池三维正极界面构筑及电化学机理研究

10. 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19GKF-0269,高致密石墨烯/核桃壳基活性炭制备技术




导师团成员介绍

以下为各位导师的具体介绍:

杨全红: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长期从事碳功能材料、新型二维材料和先进电池研究,在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他人引用18000余次,H因子77,出版石墨烯材料专著《石墨烯:化学剥离与组装》,拥有中国和国际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学术奖励。担任储能领域知名刊物《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副主编、《Carbon》、《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10份刊物编委,为《人民日报》等撰写评论员文章。

智林杰: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碳及富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进展,近年来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26000余次,H因子82,2015–2017年连续三年被汤森路透集团评为国际材料领域高引用科学家。担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和《新型炭材料》等期刊编委。

翁哲: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碳材料学家成会明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李峰研究员。随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底加入天津大学。研究工作主要面向高功率电化学储能和电催化能源转化中的材料制备、原位表征和器件设计。至今已在Nature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Ed., Energy Environ. Sci., Nano Lett,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顶尖SCI期刊发表论文28篇,获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张卫国: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太阳能电池相关储能材料、催化析氢材料的研究,研制出太阳能电池用多种新型半导体储能材料及光电催化析氢材料。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一项专利技术已工业化应用,直接节电效益逾1000万元,该技术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王宏智: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光电催化析氢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工作,研制出多种新能源材料、光电催化析氢活性电极材料、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线及其阵列材料。已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

陶莹: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天津大学,主要从事碳基储能材料、新型二维材料及先进电化学储能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已在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Carbon等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被引用22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专利9项,其中2项已实现技术转让,1项同时申请PCT国际专利、美国和日本专利。

吴士超: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长聘副教授、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硕士生导师。2011-2014年在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电池研发工作。2014-2018年在日本筑波大学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师从著名电池专家周豪慎老师进行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和固态电池研究,在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生源要求

本团队倡导“做有用的研究,讲有趣的故事”,通过对碳材料微纳结构的精确控制,解决二次电池等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瓶颈问题,推动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和大规模储能电池的实用化进程。主要研究方向是碳功能材料和先进电池。

生源要求:

普通招考博士应同时满足如下条件:(1)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2)本科毕业学校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B+档及以上的重点高校;(3)硕士毕业学校(不含天津大学)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或相关领域中科院院所或所学专业所类属的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列B+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2.专业涉及化学、化工、材料、能源等相关学科方向。

3.具有浓厚科研兴趣与热情,有实验室科研经历者优先。

4.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兴趣广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激励的工作态度。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4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