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六合建筑导师团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坚强后盾,以“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为依托,长期致力于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放眼全球、心向家国,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复合性高端人才,是本团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科研团队】
团队人员配置合理,研究基础坚实,相关理论和技术兼备
团队负责人张玉坤教授为中国建筑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获得者,中国民居建筑大师。团队成员包括(按姓氏笔画排序)马知遥、孙莉、孙璐、李严、李哲、何捷、贡小雷、张睿、陈春红、苑思楠、郑婕、谭立峰等多位老师,集中了建筑规划、信息技术、历史理论、社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力量,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空间句法、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研究方向】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我们思考城市未来
实验室涵盖国内重大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如长城、京杭大运河、明清海防、石窟、明清皇家建筑、人文景观、传统村落、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研究方法上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以国际国内领先技术支撑,建立完整保护技术链条,并在遗产保护项目中得以实践。主要有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①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长城、海防、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保护与传承整体性研究: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与保护策略;明海防军事防御体系及其与明长城比较研究;其他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信息技术研究。
② 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研发:
复杂环境下建筑文化遗产完整、高效测绘方法;复杂环境下土、石类遗产勘测方法优化;基于低空技术的遗产保存现状监测与物理环境分析;低空信息文化遗址考古技术。
③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构:
遗产数据管理流程与方法;数据库、分析系统、制图、可视化系统等不同地理信息平台间数据交换和数据标准;远程协作的专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系统。
④ 空间分析与环境分析:
遗产空间现象景观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空间分析技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技术;文化传播与文化区域形成、交流和变迁;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现代因素对文化遗产影响分析。
⑤ 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程序;基于多学科基础性研究的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体系;整体性保护方法、分级保护标准与分段保护管理办法;遗产保护规划划界的决策依据与标准;文化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标准。
⑥ 文化遗产传承虚拟现实与可视化展示技术:
大型文化遗产整体性复原与数字再现技术;技艺文化遗产的精准采集与工艺流程的复现技术;民间美术类文化遗产的量化分析技术。
【科研项目】
· 2016-2020
实验室各单位组成文理交叉、优势互补的合作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研究、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科技支撑课题2项(明长城整体性研究与保护规划示范——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保护和传承关键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级1项(既有城市住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1项(天津皇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
在科研任务完成过程中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出版专著28部,发表论文107篇,其中SCI、EI 期刊21篇,国内中文高水平期刊36篇,其中国内建筑领域最高级别刊物《建筑学报》发表12篇。研究内容涉及当下建筑遗产领域濒危遗产、大型文化遗产、大量同类遗产等急需保护的遗产类型。
· 2021-2023
实验室主持全国各类项目58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2项、国家社科重大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承担(课题级别)3项(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知识组织和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城市更新类型谱系构建与典型类型更新方法、明清官式建筑保护全过程记录的科学化管理与展示平台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课题级别)9项,国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省部级部委基金项目24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1项。
在科研任务完成过程中发表了大量学术成果,出版专著27部,发表论文237篇,其中SCI/SSCI/AHCI/EI共71篇,CSSCI/CSCD共50篇,研究内容涉及当下建筑遗产领域濒危遗产、大型文化遗产、大量同类遗产等急需保护的遗产类型。
【学术交流】
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
团队长期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2015年以来,共有30余人次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并口头宣讲论文;常年有多名研究生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并有3名毕业生在2015、2016、2017年度连续得到行知奖学金和发现中国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半年,占全球华人区获批资助率50%。
通过合作共建、学术会议、访问讲学、发表论著、合作研究等方式得到同行广泛关注。
1. 共建实验室
2020年2月24日,实验室受邀与澳门城市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同筹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材料分析中葡联合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
2. 合作办会与出版
与法国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合作举办国际会议,正合作出版中英文书籍“东方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共3册:《中国长城与聚落》、《台湾文化遗产保存与发展》《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景观和历史遗址》)
3. 合作科考
2018年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费丝言教授团队联合考察明长城;2019年,何捷带队应黑山大学历史研究所邀请前往黑山共和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区域文化遗产研究”项目野外考察和数据采集。
4. 学术报告
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14次,如2019年张玉坤教授在第四届马中文化艺术论坛暨第三届马六甲海丝文化论坛中做主题发言Cul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2023年11月22日,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邀请实验室主任、澳门城市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张玉坤教授访问交流。
5. 学者来访及学术汇报
2019年6月28日,邀请英国杜伦大学考古与景观领域Peter Brown先生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座谈,并做报告Historic Settlements and Building Traditions along the Batinah Coast, Oman;2019年11月22日,邀请台湾明史大家,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徐泓先生来天大做客“北洋大讲堂”,做题为《“明朝国号“大明”缘于<易经>非缘于“明教”》的讲座。2018年12月15日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来天津大学做学术报告《不畏浮云遮望眼:反思“非遗”概念的本质化》、邀请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做学术报告《建筑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邀请山东大学张士闪教授做学术报告《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创造与传承》;2018年11月8日邀请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台湾明史研究大家徐泓先生在学院做学术报告《传统中国大学的校园规划理念及其实践》。2018年5月7日邀请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教授来天津大学做学术报告《明代山西长城及其防御体系的田野考察》;2018年3月19日邀请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三所负责人薛凤教授做客北洋大讲堂,做学术报告《A Cosmology of Silk》。
【人才培养】
团队已培养硕博士生300余名,具有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和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培养机制。团队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在读学生连年均有多名成员获得设计与论文竞赛奖励以及国家奖学金;团队毕业生在所在单位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有27人次获得资助,成为多所建筑院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了解更多信息,请于“招生信息”页面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iuhe_tju”,关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有意申请者请以电子邮件联络,并附上个人学习计划、简历、作品集、大学及考研成绩单等材料。
联系人:张玉坤老师,zyk.tj@163.com
天津大学“六合建筑”研究团队,导师团负责人为张玉坤教授。主要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知遥、孙莉、孙璐、李严、李哲、何捷、贡小雷、张睿、陈春红、苑思楠、王绚、郑婕、谭立峰 。各导师研究方向间形成交叉互补,为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及人才培养形成整体奠定了基础。目前,团队已培养了二百余位硕博士研究生,为学校、科研机构、建筑设计院等相关领域各单位输送人才。
【主要成员简介】
张玉坤:男,1956年10月生于天津宝坻,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CTTI智库负责人,曾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民族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宅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副会长,以及《华中建筑》常务编委、《建筑与文化》《中外建筑》《中国建筑教育》《城市环境设计》等期刊编委。2016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设计形态学,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13项;主编中国首部《中国长城志卷四:边镇·堡寨·关隘》,主编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完成遗产保护规划20余项。(邮箱:zyk.tj@163.com)
马知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天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外聘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天津大学首届求是教学楷模奖得主、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作)、三等奖(一作)、中国文艺评论奖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次、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次、泰山文艺奖一次。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沿理论和实践、传统村落保护和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20篇,其中CSSCI 32篇、北大核心 25篇;出版专著和主编丛书共计34部。(邮箱:mazhiyao1971@163.com)
孙 莉:博士,讲师、佐治亚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曾获天津大学沈志康奖教金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都市农业与食物系统规划。主持1项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建设系统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1项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8篇。指导学生荣获2018中国建筑新人赛Top100、2016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三等奖。(邮箱:ling20050834@sina.com)
孙 璐:博士,讲师,英国卡迪夫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及社区后评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担任“建筑设计”和“建筑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的任课教师。(邮箱:1993206022@qq.com)
何 捷:博士,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天津大学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实验室主任、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同时任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组(筹)副组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香港环保建筑大奖等荣誉、以及天津市、河南省等地的省级科研和设计奖项。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历史大数据、景观考古学与文化景观遗产、大数据与空间行为、地理设计、绿色基础设施与户外游憩等方向。主持包括两项不同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香港优配研究金等在内的竞争性科研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CP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指导学生获得包括ASLA学生奖、IFLA学生设计竞赛、城垣杯、清润奖、园冶杯等奖项11次。(邮箱:janushe@tju.edu.cn)
贡小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获天津大学北洋青年骨干教师、CCDI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博地杯”2013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建筑设计,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主持完成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1项国家创新项目,参与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主编并出版《设计从空间开始:建筑设计基础作业集》,指导学生设计获奖14次。(邮箱:gongxiaolei80@126.com)
张 睿: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SCI期刊《Energy and Buildings》通讯审稿人。曾获天津大学北洋青年骨干教师、沈志康奖教金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生态社区,可持续建筑。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或参加省部级及其他科研1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28 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 13 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学生国际国内竞赛获奖7项。(邮箱:zhangrui_tianjin@hotmail.com)
苑思楠: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建筑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建成环境空间认知与行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虚拟现实支持设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负责人1项、住建部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指导学生国际竞赛获奖4项,国内竞赛获奖7项。(邮箱:yuansinan@tju.edu.cn)
郑 婕:博士,高级工程师,专职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杂志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生产性城市与建筑、养老与城乡资源重构、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1项农业部开放课题,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2项,发表期刊论文18篇、国际会议论文14篇,指导学生论文或设计竞赛获奖6次。(邮箱:tjuzhengjie@163.com)
谭立峰: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曾获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优秀教案。主要研究方向:明代传统军事聚落、明代海防聚落、传统村落堡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研究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4项,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 1篇,CSCD、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13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第一作者2部。(邮箱:tanlf_arch@163.com)
【六合建筑工作室】
六合建筑工作室是由40余名教师、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的大家庭,师生教学相长,携手共进,既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不失生动活泼的工作氛围,2017年6月被评为天津大学“金牌活力实验室”。工作室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交流等工作均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进入工作室学习的研究生,有条件潜心某一科研方向,在国际会议、高水平期刊上直叙己见;有机会赴野外进行遗址调查,探究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领略长城的雄壮巍峨;有选择一展身手拼搏竞赛,收获博得头筹的幸福与喜悦;也有可能赴国外著名学府访学深造,在学术前沿历练、提升、突破。工作室将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引导、支持和保障,只要努力付出、坚持不懈,就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团队曾有多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另外,工作室的毕业生分赴教学、科研和设计单位工作,成绩突出,多有赞誉;2011年以来,团队毕业生主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有25人次获得资助,成为多所建筑院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围绕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级项目27项,在研10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8项,在研9项,承担校级项目10项,在研1项。承担横向项目38项。
01 团队成员主持的科研项目(103项):
国家级(27项):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李 严主持):中西比较视野下长城体系化布局研究,2023-20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价值研究与数字再现,20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城市绿色生产与生态节地理论研究,2020-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苑思楠主持):太行八陉线路传统村落类型谱系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展示,2020-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何 捷主持): 《全唐诗》边塞诗中景观认知的数字化信息挖掘和平台研究, 2020-2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 哲主持):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快速量化与比较研究,2019-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 严主持):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关系研究及其可视化,2019-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 婕主持):城市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2018-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谭立峰主持):明代海防与长城防御体系及军事聚落比较研究,2017-20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马知遥主持):天津皇会,2017-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 睿主持):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合作性城市农业社区研究,2016-2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2015-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何 捷主持):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可达性模型, 2015-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 哲主持):建筑遗产低空勘察与监测综合研究,2015-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孙 璐主持):综合重要性-绩效分析法的居住环境入住后评价研究——以天津市城市边缘住区可持续性评价为例,2015-2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贡小雷主持):多层建筑的选择性拆解技术策略及生态效益研究,2014-2016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张玉坤主持):明长城整体性研究与保护规划示范——以京津冀地区为例,2014-2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子课题1(张玉坤主持):明长城线性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研究,2013-20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及时空可视分析技术研究子课题2(李严主持):明长城GIS数据库建设与空间分析,2013-2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 睿主持):基于低影响策略的合作型城市农业住区系统构筑及评价,2013-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苑思楠主持):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镇街道网络地域特征认知研究,2013-2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 严主持):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明长城军堡空间关系研究,2012-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谭立峰主持):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2012-20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马知遥主持):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及年画数据库建设,2011-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 哲主持):聚落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新方法研究,2011-2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基础性研究,2006-2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中国北方堡寨聚落研究及其保护利用策划,2003-2005
省部级(28项):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李严主持):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2020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开放课题(校外)项目(何捷主持):社交隔离下的学生运动行为仿真与路径规划——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为例,2020-2021
天津市哲社科规划项目(马知遥主持):以大运河、黄崖关长城为主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2020
科技部中国—黑山科技例会交流项目(何捷主持):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区域文化遗产的方法论研究, 2019-2020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郑婕主持):基于生产性养老理念的京津城乡资源重构策略研究,2019-2020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王娟主持,在读博士):基于生产性城市理论的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方法研究,2019-2021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杨元传主持,在读博士):基于绿色生产理念的生态节地效益分析——以天津某城区为例,2019-20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子课题(谭立峰主持):中国海洋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2019-2021
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李哲主持):中国传统村落选址营建智慧之拾遗与量化分析,2018-2020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重大专项(马知遥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面塑制作技艺、木雕制作技艺,2019
创新特区项目(贡小雷主持),菌类构筑与修复材料,2018-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张玉坤主持):中国传统村落深入调查及价值研究——功能布局研究,2018-20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李严主持):传统建筑建造技术调查研究——东北朝鲜族传统民居营造工艺调查研究,2018-2019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重大专项 (马知遥主持):2018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布老虎制作技艺、葫芦雕刻技艺,201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李哲主持):村落空地360拍摄、指导及源文件制作,2017-2018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孙莉主持):基于生产性理念的天津市既有社区生态化更新策略研究,2017-2019
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张玉坤、李严主持):明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关系的复原与信息化展示,2017-201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李严主持):明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分布研究,2017-2019
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郑婕主持):城市既有住区农业生产潜力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2017-2018
国家科技部项目子课题( 马知遥主持):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保护和传承关键技术及集成示范,2014-2017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张玉坤主持):天津、河北、河南、内蒙古、福建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初步研究,2014-2015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张玉坤主持):福建、内蒙、河北、天津地区传统民居谱系调查研究,2014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李哲主持):建筑遗产低空遥感研究,2012-2014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张玉坤主持):中国长城志卷六·边镇堡寨关隘,2009-2014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马知遥主持):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2009-201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李严主持):明长城军堡三维数据库建设——以河北地区为例,2009-2011
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李严主持):明长城建筑遗产三维数据库系统研究,2009-2011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张玉坤主持):建设领域专用无人机空中信息采集平台建设,2006-2008
天津大学(10项):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苑思楠主持):“太行八陉”线路传统村落类型谱系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展示,2019-2020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贡小雷主持):新型菌丝体建筑材料,2019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郑婕主持):村落聚落空间重构数字化模拟及评价模型,2019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张睿主持):城市建成环境全要素绿色生产与生态承载力提升研究,2019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孙莉主持):合作式生产性社区系统构筑及生产效益评价研究,2018-2019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张玉坤主持):生产性城市——中国当代城市与建筑转型策略研究,2017-2018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李哲主持):传统村落空间特征指标抽取与分析,2018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马知遥主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研究,2018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李严主持):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2017-2018
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贡小雷主持):具有生产适应性的弹性基础设施研究,2017-2018
02 横向课题(38项):
鞍山长城展大纲编制和展陈设计,2023-2024
抚顺长城展大纲编制和展陈设计,2023-2024
呼和浩特长城博物馆展陈大纲编制,2023-2024
蜀道遗产数字化项目,2023-2024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大纲编制,2021-2024
八达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实施方案,2020
城市系统决策支持关键技术研究-复杂模型编制,2020-2021
浙江地区U2遥感影像采集与处理,2020
浙江地区历史地图及1940年代遥感影像采集与处理,2019-2020
福州市长乐区塘屿村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10+8),2019
建筑学一级学科(建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与核心课程指南编写,2019
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设计、潘家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设计,2019
山东泰安徐家楼新华片区设计,2017-2019
郏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
江西婺源县老城旅游概念规划,2018
福州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2018
福州闽侯县荆溪镇六墩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8
介休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2018
合肥含山产业新城概念规划,2018
盛世田各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概念性城市设计,2018
扬州古城文物建筑测绘,2018
河阳村、岩下村、流坑村、板桥冯家湾村数字博物馆建设,2017
西古堡、上苏庄、北方城航拍,2017
界首、横樟、杨家堂村航拍,2017
应县木塔精细航测与歪闪量化分析,2017
安徽铜陵地区古代矿冶遗址航测,2017
婺源县城旅游开发专项规划与大庙街历史街区提升改造方案,2017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设计-闽侯县荆溪镇六墩村裸房改造项目建设规划,2017
丁蜀特色小镇项目策划规划设计,2017
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工作营生态居住建筑风貌研究,2017
介休北坛路、定阳路立面改造,2017
宁夏中卫黄石漩村旅游开发策划,2017
四合院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2017
合肥含山产业新城概念规划,2017
重庆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峰校区工程规划设计,2016
山东医药技师学院规划设计,2015
石家庄经济学院正定新区新校区规划设计,2013
焦作市技师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2013
研究方向一:聚落变迁与长城军事聚落
该研究方向通过大规模、长时段的明长城全域现场调研、历史文献查询考证等途径,遵循创新性的理论-方法-技术-应用不断推进的技术链路,建立明长城整体性理论研究体系,还原明长城防御体系的系统性、层次性和真实性;探索出以社会/军事组织结构为核心,集历史考证、现场调研、信息技术支撑于一体的综合性新方法;同时将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广泛应用到明长城保护规划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并拓展到明代海防军事防御体系、传统聚落和其他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
明九边重镇军事聚落分布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2015-2018)
课题基于整体系统观点和聚落空间分析视角,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依托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与处理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展开研究:1、明长城原真性和整体性研究;2、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空间分析;3、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价值评估框架;4、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索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保护层次、对象及其保护范围划界依据与方法,制定分级保护及属地管理规则,提出整体性保护策略。
长城航拍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墙体、军事聚落、驿传系统分布图
宣大山西军事防御聚落体系时空演化三维坐标系
明辽东镇空间层次和社会层次对应关系图解
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关系研究及其可视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严主持,2019-2022)
项目通过构成要素和整体结构研究,摸清防御体系总体空间布局;通过防御体系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梳理防御体系历史演变脉络;通过GIS空间分析揭示防御体系的系统关系、协同防御模式和内在机制;通过时空可视化信息平台搭建,复原和直观展现防御体系总体时空布局,支持镇、路、堡等各层次防御区域的空间关系的动态展示。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系统关系图示
明蓟、宣、真保、昌镇驿站、递运所、急递铺分布和传递路线图
居庸关防御空间控制力分析
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之历史遗存图和历史道路图
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谭立峰主持,2012-2015)
项目从建筑学角度,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对其体系的历史演变脉络、与军事制度的关系以及空间布局、军事聚落形态的表现模式等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并应用航拍与数字化资料存储技术,建立"明代海防数据库",突破以往单纯从某一学科进行研究或只重实体保护而忽略其内涵挖掘的不足,为深化明代整体防御体系研究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全面认知。
明代海防层次体系示意图
明代海防军事聚落数据库与宁波海防烽堠视域分析图
研究方向二:人居环境与生产性城市
生产性城市是将城市由单纯的资源消费者转化为生产者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以绿色生产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农业生产、能源生产、空间生产和文化资本保护与物质资源利用等,建成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在每个层次内,开源、节流、保护并举,主动进行绿色生产,力求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包括:生态村与合作居住、都市农业、建成环境与光伏一体化、城市空间信息数据挖掘与分析、生产潜力评估与空间映射、生产性养老与城乡资源重构。
生产性城市·梯田森林城市生态再造
城市绿色生产与生态节地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玉坤主持,2020-2023)
项目以“生产性城市”理论为基础,将既有城市视作待开发的“棕地”,力图在城市用地“零增长”的愿景下,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全要素绿色生产与生态节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城市生产空间信息挖掘与绿色生产潜力空间映射;从空间、社会、资源等多个维度上对生产性实践案例效益的测评;以及基于测评结果的空间决策方法。
建成环境光伏产能潜力与环境影响分析
Python生成的社区农业模型
里坊重塑下的未来生产性社区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合作性城市农业社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张睿主持,2016-2019)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以提升生态承载力为目标,进行城乡建成环境(城市、村镇/社区、建筑等不同层级)与绿色生产性空间-技术-运营策略的耦合。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各绿色生产要素潜力评估、社区与建筑绿色生产性空间重构与技术集成、典型生产性空间模拟评测与环境影响评估等。
城市既有建筑绿色生产性改造
城市建成环境绿色生产潜力评估
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策略与技术研究
社区农业的食物系统关系示意图
城市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策略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郑婕主持,2018-2020)
项目以提高社区与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为目标,依托大数据信息挖掘、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通过打破资源空间与社区空间的互斥性,对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策略和方法展开研究。
社区物质循环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地铁通勤数据的社区共享办公选址研究
天津市各村庄乡村生产性适老社区选址分析
研究方向三:遗产保护与信息技术应用
该研究方向侧重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遥感、行为模拟、科学可视化、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识别提取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构建建筑文化遗产的空间数据库、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及多维信息展示平台。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明长城防御体系系统关系研究及其可视化;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建设;太行八陉线路传统村落类型谱系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展示等。
长城墙体、嘉峪关城三维点云模型
明长城全线建筑遗产资源图像监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李严主持,2020)
本课题的目的是着力填补明长城全线图像资料缺环,并基于全线无盲区图像库生成三维模型、获得建筑尺度跨地域统计数据和比较结论,分析各地长城建构特征、保存状态,挖掘潜在未揭示的长城建筑细节,为长城科学展示、旅游开发提供更为直观的素材、更系统的研究成果,针对明长城建筑遗产资源完成补充研究。未来在本课题成果基础上保持长期多次图像采集,还可实现基于图像的全线建筑遗产表观保存状态周期性监测。
基于WEBGIS及自主编程制作的图像库人机交互界面
课题组前期研究中自主研发并长期使用的低空平台及部分激光扫描案例、对外交流活动
蓟镇青山关至九门口段敌楼面宽图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快速量化与比较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李哲主持,2019-2022)
本课题基于新颖的三维点云直接计算技术,辅以GIS、空间句法等其他已知计算手段,构建相对完整的空间特征三维化计算工作链,以免描图、半自动、高效率的方式获得丰富的村落空间指标概算结果,满足村落现场调查的进度要求和跨地域多村落比较研究的深度、广度要求。上述概算结果亦与人工精算值和现场主观感受比对,以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可靠性。在前述基础性研究之上,本课题还从选址环境、街巷辨识、民居风貌三个层面以示例性比较研究测试概算指标的实用效果,同时尝试量化和可视化我国传统村落蕴含的空间智慧。
基于三维点云分类的村落及建筑空间特征快速统计示意
传统民居屋顶点云高度计算
传统聚落街巷、立面点云自动提取与计算
正定东门现代军事隧道体系高难度精细测绘
太行八陉线路传统村落类型谱系量化研究与可视化展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苑思楠主持,2020-2023)
项目侧重于1)建筑环境认知与行为虚拟现实实验研究:如基于VR视行为可视化分析的聚落街道空间认知特征实验研究,以及认知视角下的太行八陉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2)虚拟现实支持设计,包括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文化遗产信息展示开发研究、AR技术在中国建筑遗产展示中的应用研究,以及虚拟现实时代的建筑学。
视点三维坐标可视化——漈头村
基于UE4开发的冬暖阁大木结构展示
虚拟现实时代的建筑学
1. 2020.8 郑婕、卢昱橦、孙璐璐、吕雅婷以设计“里坊制重塑下的自给自足——弹性的未来生产性社区模式构想”获得中国特色雄安建筑设计竞赛居住及社区配套类(公众组)一等奖,指导教师:张玉坤、卞洪滨。
2. 2020.8 孔维成、郝崇、王晓琼、唐芷辰以设计“从记忆到纪念——生活垃圾收运站设计”获得中国特色雄安建筑设计竞赛市政配套类(公众组)三等奖,指导教师:苑思楠。
3. 2019.12李泽钦以论文《社区物质循环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获得“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张玉坤、郑婕。
4. 刘宇博、程春艳、刘玮琳、曾昭瑜、刘天龙五位同学以“ARch时光机—建筑遗产展示的信息交互革新”获天津海河教育园区2019年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天津大学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苑思楠。
5. 2019.10吴蓓以论文《明南直隶海防与宣府镇长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获得“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张玉坤、谭立峰。
6. 2019.9丁潇颖的论文《面向邻里社区重建的社区农园研究——基于京津杭的调研分析》荣获由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佳作奖。指导老师:张玉坤,郑婕。
7. 2019.5张文、张宝田、吴建楠、孙雨馨四位同学以作品“光伏列车-丝路研学”获得建筑学报举办的首届国际光伏建筑设计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贡小雷、张玉坤。
8. 黄斯、杨元传的作品“嵩口历史文化名镇核心游道创新改造”(Innovative Reconstruction of Core TourPathof Songkou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获ExhibitionofArchitectural Desig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建筑设计大展)银奖,由国际建筑学会、亚洲太平洋地区人居环境学会举办。指导老师:张玉坤、李哲。
9. 2018.7张寒、周佳音、杨子遥的参赛作品“菜市场使我快乐”获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主办“趣城秦皇岛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苑思楠。
10. 2018.6郑婕的博士论文“生产性城市研究”获未来城市论文国际竞赛铜奖。
11. 2018.5张寒、赵玉霞、周佳音的参赛作品“海岛共生生产&生长难民海岸社区”获由《城市建筑》杂志社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板“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指导教师:张玉坤、苑思楠。
12. 2017年杨元传、黄斯、李松洋的参赛作品“旧社区生产性改造研究设计”获得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更新、改造与转型”类别金奖。指导老师:张玉坤、关瑞明。
13. 2017.4 丁潇颖、郑婕、宫胜男、韩丹、张文、陈思源、杨元传、吴浩然、陈格格、侯丹蕾的参赛作品“生产性城市自给系统的空间结构研究”获天津大学“未来30年”颠覆性创新创想大赛三等奖。指导老师:张玉坤、张睿、贡小雷。
14. 2017.1 杨元传、丁潇颖、吴浩然、陈格格、侯丹蕾的参赛作品《第二自然:梯田森林城市生态再造》,获“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学生组一等奖。指导老师:张玉坤、贡小雷。
15. 2017年吴浩然的论文《生产性养老及城市老年人生产性参与》获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教育》编辑部、北京清润国际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优秀奖。指导老师:张玉坤。
1. 苑思楠,张寒,一种虚拟现实定位腰带及其定位系统[P].CN110554775A,2019-12-10.天津.
2. 张文,张玉坤. 一种风光互补、压电技术一体化道路减速装置及其施工方法[P]. CN110380500A,2019-10-25.
3. 张玉坤,丁潇颖,洪龙,郑婕. 一种节地型树阵停车场[P].天津:CN209163566U,2019-07-26.
4. 张玉坤,张文. 联动式光伏发电遮阳保温一体化双层玻璃幕墙[P]. CN109972776A,2019-07-05.
5. 苑思楠,张寒. 三维可视化分析方法及系统[P]. 天津市:CN109840943A,2019-06-04.
6. 张玉坤,丁潇颖,赵翌琳,郑婕. 一种供疏菜栽培的社区道路棚架系统[P]. 天津:CN208768553U,2019-04-23.
7. 李哲,李严,闫宇,王晗,张百慧. 一种低空矩阵化温湿度采样误差标定装置及标定方法[P]. 天津:CN106441633B,2019-04-23.
8. 张玉坤;杨元传;丁潇颖;吴浩然.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P].天津:ZL201710017990.3,2018-07-03.
9. 张玉坤,丁潇颖,吴浩然,杨元传.城市立体绿化系统[P].CN106760907A,2017-05-31.天津:ZL201621491632.3,2018-5-22.
10. 张玉坤,吴浩然,杨元传,丁潇颖. 用于退台式建筑的电梯系统[P]. CN206599343U,2017-10-31.
11. 韩丹,张玉坤. 利用风光并网及压电技术的铁路空间整体发电系统[P].CN206533149U,2017-09-29.
12. 韩丹,张玉坤. 一种利用风光并网及压电技术的铁路空间整体发电系统[P].CN106877394A,2017-06-20.
13. 张玉坤,杨元传,丁潇颖,吴浩然. 立体城市的建筑与交通一体化系统[P]. CN106758579A,2017-05-31.
14. 张玉坤,丁潇颖,吴浩然,杨元传.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P].CN106760907A,2017-05-31.
15. 张玉坤,吴浩然,杨元传,丁潇颖. 用于退台式建筑的电梯系统[P]. CN106698151A,2017-05-24.
16. 张玉坤,张文,穆大伟,张睿,陈嘉璇. 一种光伏农业建筑一体化飘窗[P]. CN206118600U,2017-04-26.
17. 李哲,王晗,张百慧,闫宇,李严. 一种湿地水表层环境分布式采样用无人机漂浮舱[P]. 天津:CN206125452U,2017-04-26.
18. 李哲,李严,闫宇,张百慧,王晗. 一种野外科研用固定翼无人机轻便式起飞装置及使用方法[P]. 天津:CN106314814A,2017-01-11.
19. 张玉坤,韩丹,张睿,宫盛男. 一种风光并网供交通设施及电动汽车充电的公路棚架系统[P]. CN205741955U,2016-11-30.
20. 李哲,周成传奇,柴亚隆,闫宇. 一种单人浅水摄影测量装置[P]. 天津:CN106017424A,2016-10-12.
21. 李哲,周成传奇,柴亚隆,邵浩然,闫宇. 全景拍摄用多旋翼无人机[P]. 天津:CN204726673U,2015-10-28.
22. 李哲,闫宇,邵浩然,柴亚隆,周成传奇. 有限空间内无人机全景拍摄云台[P]. 天津:CN204650290U,2015-09-16.
23. 李哲,邵浩然,闫宇,柴亚隆,周成传奇. 古建筑顶部摄影测量用标靶布设装置及布设方法[P]. 天津:CN104713525A,2015-06-17.
24. 赵曙光,李哲. 涡轮轴无人驾驶直升机桥梁式机身结构[P]. 天津:CN202464119U,2012-10-03.
25. 李哲,李严,张玉坤. 建筑物理数据快速三维采样方法[P].天津:CN101290237,2008-10-22.
26. 李哲,李严,张玉坤. 无人机监控用戴具[P]. 天津:CN200944156,2007-09-05.
1)已出版著作
1. 张玉坤主编.《中国长城志卷四:边镇∙堡寨∙关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8.
2. 李严,张玉坤,解丹著.张玉坤主编.《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4.
3. 魏琰琰,张玉坤,王琳峰著. 张玉坤主编.《明长城辽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2.
4. 王琳峰,张玉坤,魏琰琰著. 张玉坤主编.《明长城蓟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2.
5. 杨申茂,张玉坤,张萍著. 张玉坤主编.《明长城宣府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1.
6. 刘建军,张玉坤,谭立峰著. 张玉坤主编.《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4.
7. 解丹,张玉坤,李严著.张玉坤主编.《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05.
8. 谭立峰,刘建军,倪晶著.张玉坤主编.《河北传统防御性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1.
9. 范熙晅,张玉坤,李严著.张玉坤主编.《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规划布局机制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2.
10. 谭立峰,张玉坤,尹泽凯著.张玉坤主编.《明代海防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10.
11. 林志森,张玉坤,张楠著.张玉坤主编.《社区结构与传统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02.
12. 张昊雁,张玉坤著.张玉坤主编.《清代草原城镇:演化、结构与形态——以漠南地区为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07.
13. 李哲,李严,赵曙光著.张玉坤主编.《建筑低空摄影》,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08.
14. 马知遥主编.《传承人口述史·木雕技艺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10.
15. 马知遥主编.《传承人口述史·理论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10.
16. 马知遥著.《马知遥自选集》,知识版权出版社,2020.08.
17. 马知遥著.《迁徙》,知识版权出版社,2020.03.
18. 马知遥主编.《中国吉祥文化丛书动物卷》,泰山出版社,2019.12.
19. 马知遥著.《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08.
20. 马知遥著.《布老虎寻踪——中国北方三省区布老虎活态调查》,人民出版社,2017.03.
21. 马知遥著.《非遗前沿问题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09.
22. 马知遥著.《文化创意和非遗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12.
2)待出版著作(已签合同)
1. 张玉坤主编.《明长城军事聚落空间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张玉坤,李严著.林志宏主编.《东方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国长城与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曹迎春,张玉坤著.张玉坤主编.《明长城宣大山西三镇军事防御聚落体系宏观系统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王飒,张玉坤著.张玉坤主编.《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张玉坤主编.《六合文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近十年成果总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张玉坤主编.《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李哲,张玉坤,李严,孙肃著.《建筑遗产低空测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 张昊雁著.《黄崖关长城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9. 汪江华,李昕泽著.《慕田峪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徐凌玉著.《遵化长城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1. 马学智,曹迎春著.《山海关九门口长城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2. 张楠著.《雁门关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3. 韩丹著.《镇北台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4. 解丹著.《紫荆关建筑》,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5. 苑思楠著.张玉坤主编.《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 张睿著.张玉坤主编.《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 贡小雷著.张玉坤主编.《建筑拆解及废旧材料再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8. 岳晓鹏著.张玉坤主编.《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 郑婕,张玉坤著.张玉坤主编.《生产性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 张玉坤.身体-空间:建筑学与人类学关联性的思考[J].AC建筑创作,2020(02).
2. LiFeng Tan,Jiayin Zhou,YukunZhang,Jiayi Liu,Hongwei Liu,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Zhejiang coastalmilitary settlements in Ming dynasty and natural terrain[J].Journal ofcoastal research,2020SI(106):381-387.
3. 谭立峰,于君涵,张玉坤,周佳音.明代广东海防防御性军事聚落空间布局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20(03):103-109.
4. 马知遥,刘垚瑶.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0(02):19-29.
5. 张玉坤,丁潇颖,郑婕.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社区农园功能与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01):97-103.
6. 穆大伟,张玉坤.屋顶温室蔬菜生产与光伏发电复合生产潜力研究——以天津城区为例[J].建筑节能,2020,48(02):83-90+125.
7. 孟春霞,何捷.自发地理信息(VGI)数据中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者景观资源偏好[J].风景园林,2020, 27(8): 103-108.
8. 马昭仪,何捷,刘帅帅. 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时空叙事数字模型研究——以《李娃传》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0, 22(5): 967-977.
9. Ma Z, HeJ, Liu S.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narrative ofThe Tale of Li Wa李娃传[J].PLoS ONE, 2020, 15(4): e0231529.
10. 刘益曦,王宁,王雅娜,马知遥.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研究——以永嘉芙蓉村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275-281.
11. 马知遥,常国毅.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艺术评论,2020(01):141-151.
12. 马知遥,马道玥,刘佳.论高校研培计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72-180.
13. 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J].东方论坛,2020(02):148-156.
14. 刘雪,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研究[J].齐鲁艺苑,2020(02):4-9.
15. 徐凌玉,李严,杨慧.明长城防御工事保护与修复方法探讨——以河北徐流口长城为例[J].建筑学报,2019(S1):188-193.
16. 林志森,吴正鹏,吴智鑫,谭立峰.海洋文化视角下的明代福建海防所城聚落形态研究[J].新建筑,2019(05):118-122.
17. 尹泽凯,田林,谭立峰.明代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9(02):14-18.
18. 谭立峰,周佳音,张玉坤.明代沿海军事聚落线性文化遗产论证[J].中国文化遗产,2019(02):4-13.
19. 苏锰,张玉坤,谭立峰.明清江浙地区“海塘——墩堡”海岸防御体系时空分布与体系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9(02):19-26.
20. 马知遥,常国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9,32(06):135-144.
21. 马知遥.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的思考[J].民俗研究,2019(06).
22. 马知遥,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以山东省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文化遗产,2019(05):6-14.
23. 姜向阳,马知遥.明式家具造物文化及审美特征探究[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10):140-141.
24. Wen Zhang,Nyuk HienWong,Yukun Zhang,Yuhong Chen,Shanshan Tong,Zheng Zheng,Jiaxuan Chen. Evaluationof the photovoltaic potential in built environment using spatial data capturedby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J]. Energy Science & Engineering,2019,7(5).
25. Li Zeqin, ZhengJie, Zhang Yunkun, Study on the Layout of 15-Minute Community-Life Circle inThird-Tier Cities Based on POI: Baoding City of Hebei Province[J]. Engineering,2019,11,592-603.
26. Gong Xiaolei, LiuXizhou, Zhang Lilin, Mycelium promotes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waste wood[J].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OXICOLOGY, 2019, 125(2): 86-86.
27. 张玉坤,宫盛男,张睿.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城市节地生态补偿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02):81-86.
28. 张玉坤,陈格格,郑婕,孙莉,张鑫喆.田园生产性养老现状与发展模式探析——以环沪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12):54-61.
29. 王晓静,张玉坤,张睿.国外城市内部空间与都市农业的整合设计实践及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2):142-148.
30. 赵曼,张玉坤,张睿,王晓武.城市屋顶农业潜力评估及案例分析[J].建筑节能,2019,47(07):99-106+114.
31. 穆大伟,张玉坤,孙莉,何秦丽.生菜在建筑外墙遮阳板、屋顶、阳台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9):116-124.
32. 刘益曦,胡春,朱圣潮,兰思仁,马知遥.基于GIS的温州古树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园林,2019,35(05):107-111.
33. 苑思楠,张寒,何蓓洁,张玉坤.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J].新建筑,2019(06):36-40.
34. 李哲,孙肃,周成传奇,佟欣馨,张义新,李严.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正确打开方式”—通过三维计算挖掘和量化传统村落智慧[J].建筑学报,2019(02):74-80.
35. 张玉坤,徐凌玉,李严,何捷.空间人文视角下明长城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J].古建园林技术,2019(02):78-83+94.
36. 李哲,黄斯,张梦迪,李严.传统村落建筑立面快速采集与装饰类型智能检索方法——以江西流坑村宅门实验为例[J].装饰,2019(01):16-20.
37. YananLiu,Jie He. Pedestrian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of XiaobailouDistrict ofTianjin[J]. MUHON: A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heDesigned Environment, 2019, (6): 31-42.
38. 李严,张玉坤,李哲.明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18(05):69-75.
39. 李严,张玉坤,李哲,徐凌玉.明长城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J].中国文化遗产,2018(03):48-54.
40. 解丹,邱赫楠,谭立峰.河北省太行山区关隘型村落特征探析——以明清时期保定市龙泉关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8(S1):81-86.李哲,孙肃,李严.长城保护研究中多源航测数据利用框架图[J].中国文化遗产,2018(03):78-84.
41. 谭立峰,张玉坤,林志森.明代海防驿递系统空间分布研究[J].城市规划,2018,42(12):92-96+140.
42. 马知遥,刘旭旭.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04):71-78+107.
43. 张玉坤,丁潇颖,杨元传,张睿.生产性理念下的社区绿色更新模式探讨[J].建筑节能,2018,46(08):22-28+36.
44. 宫盛男,张玉坤,张睿,郑婕.基于打破“空间互斥性”假设的既有城市生态足迹分析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1):7-14.
45. 刘长安,张玉坤,赵继龙.基于物质循环代谢的城市“有农社区”研究[J].城市规划,2018,42(01):52-59.
46. 苑思楠,张寒,张毣.VR 认知实验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建筑导报,2018,3301:49-51.
47. 孙贵博,何捷.中国城市步行行为研究初探[J].城乡规划,2018, (3): 21-26.
48. Zacharias,J., He, J. 2018. Hong Kong’s urban planning experiment in enhancingpedestrianmovement from underground space to the surface[J]. Tunnelling andUndergroundSpace Technology, 82, 1–8.
49. 张玉坤.中国古代地域建筑营建的人文与技术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05):4.
50. 张楠,田晓佩,谭立峰.土地、户籍与赋税制度影响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变迁[J].新建筑,2017(05):110-113.
51. 任洁,李严,张玉坤.阴山-河套平原地区西汉长城防御体系分布结构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7(03):100-106.
52. 王琳峰.从屯田到守边——以玉门关为例谈经济与军事双重因素下的汉长城体系[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32(02):40-46.
53. 曹迎春,张玉坤,李严.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体系大同镇烽传系统空间布局研究[J].新建筑,2017(02):142-145.
54. 刘智英,马知遥.2016年传统村落学术研究述评[J].齐鲁艺苑,2017(04):4-12.
55. 刘智英,马知遥.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2):61-68.
56. Wen Zhang,YukunZhang,Zhe Li,Zheng Zheng,Rui Zhang,Jiaxuan Chen. A rapid evaluation method ofexisting building applied photovoltaic (BAPV) potential[J]. ElsevierB.V.,2017,135.
57. Jie Zheng,YukunZhang.The Productive Infrastructures[J]. GSTF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JET), 2017, 4(3). 92-95.
58. 宫盛男,张玉坤,张睿,韩丹.城市道路光伏发电的声环境影响研究[J].建筑节能,2017,45(11):88-94.
59. 陈嘉璇,张玉坤,张文,张睿.高速公路光伏收费站设计——以山西省太原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站为例[J].建筑节能,2017,45(09):19-24+32.
60. 张文,张玉坤,张睿,陈嘉璇,郑峥,霍玉佼.城市片区停车系统光伏潜力测评方法[J].建筑节能,2017,45(08):77-83.
61. 韩丹,张玉坤,张睿,杨元传,吴浩然,贡小雷.公路服务区的太阳能整体化开发潜力分析——以太原高速公路太原服务区为例[J].建筑节能,2017,45(08):34-40.
62. 郑婕,吴坡,张玉坤,张睿.大巴黎规划国际咨询中“都市农业”设计思想探析[J].建筑节能,2017,45(07):52-55.
63. 宫盛男,张玉坤,韩 丹,于 娟,,张 睿.道路光伏发电对道路光环境的影响研究[J].建筑节能,2017,45(06):83-89.
64. 穆大伟,张睿,李长伟,李艳荣,田立波,王兰英.城市雨水对生菜产量品质与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7,33(S1):348-354.
65. 何捷,袁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空间人文方法在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7, (11): 16-22.
66. 李哲,李严,孙华,陈筱,方俊永,郭韬.低空遥感考古实务[J].中国文化遗产,2017(02):70-75.
67. 刘芳,张玉坤.浅析自然光在建筑中角色的嬗变[J].建筑与文化,2017(03):111-113.
68. 李哲,周成传奇,闫宇,刘瑜.低空摄影测量及三维数据处理在砖石塔测绘中的实践应用——以天津独乐寺塔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6(03):61-67.
69. 李哲,周成传奇,柴亚隆,祝正午.“空—地协同”的村落调查与记录方法框架[J].中国建筑教育,2016,03:69-77.
70. 谭立峰.庙宇系统对长城军事城镇形态的影响——以河北蔚县为例[J].建筑学报,2016(S2):12-15.
71. 范熙晅,张玉坤.明代长城沿线明蒙互市贸易市场空间布局探析[J].城市规划,2016,40(07):99-104.
72. 张昊雁,张玉坤,解丹.基于分形理论的清代长城外侧城镇格局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03):61-67.
73. 张玉坤,范熙晅,李严.明代北边战事与长城军事聚落修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2):135-139.
74. 张玉坤,刘芳.景观、建筑、岩画的考古天文学特征探析[J].建筑学报,2016(02):47-51.
75. 刘芳,张玉坤.暗室日晷:15-18世纪欧洲教堂的天文特征阐释[J].中国文化遗产,2016(03):87-95.
76. 贺龙,张玉坤,王伟栋.乌海市乌达区城市色彩规划及建筑色彩整治的实践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16(05):47-52.
77. 马知遥.2015年传统村落保护学术述评[J]. 甘肃民族研究,2016(04).
78. 马知遥.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述评[J]. 甘肃民族研究,2016(02).
79. 张玉坤,郑婕.“新精神”的召唤——当代城市与建筑的世纪转型[J].建筑学报,2016(10):114-119.
80. 孙莉,张玉坤.前沿城市规划理念及21世纪对规划师的新要求[J].国际城市规划,2016(01):58-64.
81. 孙莉,张玉坤,张睿,贡小雷.城市农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案例解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6(03):46-53.
82. 于塔娜,张玉坤,贡小雷.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扬州传统建筑乱砖墙应用研究[J].建筑师,2016(02):83-87.
83. Jie HE, JohnZACHARIAS, Jia GENG, Yanan LIU, Yushan HUANG, Wenhui MA.Underground pedestriannetwork for urba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sim ShaTsui of Hong Kong[J].Procedia Engineering, 2016, 165: 193-204.
84. 何捷,丁垚.纸牌游戏中的遗产教育——美国“遗产资源保护扑克”案例研究[J].建筑遗产,2016,1(4): 108-115.
85. 杨元传,张一钦,徐明哲,宋昆,张玉坤.爱情剧场[J].城市环境设计,2016(06):382-383.
86. 魏琰琰,张玉坤,尹雷.明辽东镇军事聚落空间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5(S1):129-133.
87. 谭立峰,刘文斌.明辽东海防军事聚落与长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15,39(08):87-91.
88. 张昊雁,张玉坤.基于 GIS 的清代内蒙古地区城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03):13-19.
89. 曹迎春,张玉坤.河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及异速生长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01):13-18.
90. 金日学,张玉坤,李春姬.多民族地区居住文化互动与变迁研究——以鸡东县永丽村朝汉民居为例[J].中外建筑,2015(12):78-80.
91. 张玉坤,贺龙.人口和耕地要素作用下中国传统聚落规模的层级分布特点[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3:261-264.
92. 张睿,吕衍航.国外“合作居住”社区设计布局演变及特征[J].建筑师,2015(05):24-33.
93. 倪韬,张玉坤,张睿.城市建筑生产性策略浅析[J].建筑节能,2015,43(01):111-115+124.
94. 高建成,尹泽凯,张睿.快速城镇化地区热岛景观动态变化研究——以唐山市建成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09):165-170.
95. 郑婕,赵建波,张玉坤.女生心理体验与大学校园外部公共空间的相关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544-549.
96. 闫宇,李哲,张玉坤,张凤梧.“空地协同”的古建筑测绘方法初探——北京寿皇殿建筑群实施案例分析和总结[J].古建园林技术,2015(04):81-86.
97. 李哲,闫宇,邵浩然.复杂环境下岩壁低空考古实施策略分析——以广西左江岩画调查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5(06):52-57.
98. HE,J.,LIU, J., XU, S., WU, C., ZHANG, J. A GIS-Based CulturalHeritage Study Frameworkon Continuous Scales: A Case Study on 19th CenturyMilitary IndustrialHeritage[J].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5, XL-5/W7: 215-222.
99. 何捷.地理设计视角下视觉景观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风景园林,2015, (3): 18-23.
100.张长锐,张玉坤.基于MADE模型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6):156-161.
101.马知遥. 保护的是文化精华[N].人民日报,2015-11-15(005).
102.马知遥. 别让非遗受伤[N].光明日报,2015-08-12(010).
103.马知遥. 201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综述[J].齐鲁艺苑,2015(05).
104.刘智英,马知遥.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述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02):22-28.
105.马知遥.行走的思想[N]. 文艺报,2015-03-13(008).
106.马知遥.城镇化与乡愁传统的延续[J].人文天下,2015(01):33-36.
107.潘刚,马知遥.民俗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原则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1):63-68.
108.曾引,张玉坤.形式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5):110-111.
109.尹泽凯,张玉坤,谭立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模数制”探析——以明代海防卫所聚落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04):111-117.
110.李昕泽,张玉坤.由军事制度探究里坊制起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533-537.
111.王飒,张玉坤,张楠.从方位词看中国传统空间规划观念的意蕴——“社会—方位”图式及其意义分析[J].建筑师,2014(01):75-83.
112.赵斌,张建华,孔亚暐.基于防洪视角的传统聚落水系空间结构探析——以北方四省泉水聚落为例[J].华中建筑,2014,3210:112-116.
113.魏琰琰,张玉坤.分统举要,纲维秩序——明辽东镇军事聚落分布及防御变迁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3):114.
114.刘烨,穆大伟,张玉坤.农业种植对室内环境影响研究初探[J].建筑节能,2014,42(01):66-70.
115.孙艺冰,张玉坤.国外的都市农业发展历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527-532.
116.吴星,贡小雷,张玉坤.山西润城之废旧坩埚筑墙研究[J].新建筑,2014(05):126-129.
117.李哲,李严.“In&Out”——低空信息获取技术辅助建筑设计[J].中国建筑教育,2014,01:67-72.
118.耿涵,马知遥.“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J].民俗研究,2014(02):61-65.
119.马知遥. 非遗保护得做“减法”[N]. 人民日报,2014-06-16(012).
120.徐凌玉,张玉坤,张豪.结合计算机环境模拟分析的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方法初探——石家庄经济学院新校区投标方案的设计思考[J].建筑节能,2014,42(07):67-71+83.
121.刘建军,张玉坤,曹迎春.基于可达域分析的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13(S1):108-111.
122.吕京庆,张玉坤,叶青.东周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13(S2):178-181.
123.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44-49.
124.孙石村,魏泽崧,张玉坤.人类早期建筑空间形态选择与深层心理分析[J].建筑师,2013(03):53-57.
125.刘晓静,马知遥.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稳态维持及变动[J].东岳论丛,2013,34(04):18-21.
126.马知遥. 并非所有“非遗”都须“复活”[N]. 人民日报,2013-12-01(005).
127.孙莉,张玉坤.食物城市主义策略下的当代城市农业规划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05):94-102.
128.孙艺冰,张玉坤.都市农业在国外建筑和规划领域的研究及应用[J].新建筑,2013(04):51-56.
129.孙艺冰,张玉坤.国外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演变及发展历程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15-21.
130.李严,张玉坤,李哲.军堡中的里坊制——一项建筑社会学的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27-30.
131.谭立峰,赵鹏飞.明代蓬莱水城聚落形态探析[J].建筑学报,2012(S1):77-81.
132.林志森,张玉坤,陈力.基于民间信仰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以城郡型传统商业聚落为例[J].建筑师,2012(01):74-77.
133.解丹.简述金代东北女真族初期聚落特点[J].建筑学报,2012,S1:182-185.
134.杨申茂,张萍,张玉坤.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建筑学报,2012(S2):53-57.
135.杨申茂,张萍,张玉坤.明代长城军堡形制与演变研究——以张家口堡为例[J].建筑学报,2012(S1):25-29.
136.张玉坤,陈贞妍.基于都市农业概念下的城郊住区规划模式探讨——以荷兰阿尔梅勒农业发展项目(Agromere)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16:412-4
137.刘烨,张玉坤.垂直农业建筑浅析——以绿色收获计划为例[J].新建筑,2012(04):36-40.
138.赵继龙,张玉坤.西方城市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实验[J].新建筑,2012(04):27-31.
139.周钰,张玉坤,苑思楠.街道界面心理认知的量化研究[J].建筑学报,2012(S2):126-129.
140.周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密度与城市形态的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2,36(06):28-32.
141.周 钰,赵建波,张玉坤.街道界面相关度的量化研究[J].新建筑,2012(01):132-135.
142.苑思楠,张玉坤.复杂性城市设计理论研究[J].新建筑,2012(05):132-135.
143.苑思楠,张玉坤.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市街道网络空间认知实验[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3):228-234.
144.李严,张玉坤,李哲.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J].新建筑,2011(03):118-121.
145.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1-5.
146.谭立峰.经济技术视域下的传统堡寨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11(S2):28-32.
147.赵建波,张玉坤.字里乾坤——辨方正位与明堂的型制与称谓[J].建筑师,2011(01):102-108.
148.林志森,张玉坤.基于社区再造的仪式空间研究[J].建筑学报,2011(02):1-4.
149.林志森,张玉坤,陈力.泉州传统城市社区形态分析及其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4:334-338.
150.陈春红,张玉坤.中埃早期陵墓建筑的天文与时空观.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133-137.
151.陈春红,张玉坤.论中国长城的天文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05):42-47+56.
152.陈春红,张玉坤.一个时空观念的表达——论吉萨金字塔的天文与时空观.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1(4):182-184.
153.吕衍航,张玉坤.建筑与天文——古代建筑中时空测算的技术特征[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5:418-424.
154.张睿,张玉坤,吕衍航.基于低影响策略的居住新理念——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社区可持续性分析[J].建筑师,2011(03):15-21.
155.张睿,张玉坤.基于广泛互动和开放沟通的可持续性社区——WINDSONG“合作居住”社区设计居住模式分析[J].世界建筑,2011(03):112-117.
156.张睿,张玉坤.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社区开发过程解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4):327-333.
157.贡小雷,张玉坤.物尽其用——废旧建筑材料利用的低碳发展之路[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138-144.
158.田永英,张玉坤.基于生物学视角的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研究[J].新建筑,2011(02):100-103.
159.刘珊珊,张玉坤,陈晓宇.雄关如铁——明长城居庸关关隘防御体系探析[J].建筑学报,2010(S2):14-18.
160.谭立峰.明代河北军事堡寨体系探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6):544-552.
161.张楠,张玉坤.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古代地图资料[J].建筑师,2010(03):52-57.
162.张玉坤,李贺楠.中国古代“冬夏两栖”的居住模式[J].建筑师,2010(01):60-63.
163.张玉坤,孙艺冰.国外的“都市农业”与中国城市生态节地策略[J].建筑学报,2010(04):95-98.
164.张睿,张玉坤.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的发展历程及特征[J].建筑师,2010(01):20-31.
165.贡小雷,张玉坤.集装箱的建筑改造——一种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尝试[J].世界建筑,2010(10):124-127.
166.苑思楠,张玉坤.自然增长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意大利科莫城市空间网络演变的“空间句法”解析[J].新建筑,2010(05):88-93.
167.李严,李哲,张玉坤.建筑摄影测量系统及其应用案例[J].新建筑,2010(05):130-135.
1. 尹泽凯,田林,谭立峰. 基于可达性理论的明代海防聚落空间布局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05-117.
2. 张璇,谭立峰,宋晋,张玉坤. 敖汉旗先秦聚落规模等级[C].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北京工业大学.2019 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2019:95-99.
3. 李泽钦,张玉坤,郑婕. 社区物质循环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2019(12)110.
4. 洪龙,郑婕,张玉坤. 城市废弃地绿色生产性更新方法研究——以南开区为例.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C].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 2019(12):228.
5. 苑思楠,张寒.Correlationbetween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spatial cognition during exploration in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C].第十二届国际空间句法研讨会.北京,2019,(7).
6. 杨元传,张玉坤,郑婕,张睿.未来生产性城市社区食物系统空间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11).
7. Dan H, Yukun,Z, Rui Z,. Analysis on the Productive Enhancementof Urban Traffic Environment [A],Proceeding of the 5th Annual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ACE2017 [C],Singapore:GlobalScience&Technology Forum(GSTY),2017:432-438.
8. ZHANG Yukun, HAN Dan, ZHANG Rui.Productive Transforming of theUrban Traffic Space [A],Worl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conference 2017Hong Kong [C], Hong K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oncil ,2017:2239-2244.
9. HAN Dan, ZHANG Yukun, ZHANG Rui.Productive Transforming of theUrban Traffic Space [A], Conference Proceeding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S.ARCH 2017 [C],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7:501.1.
10. YukunZhang,Xiaoying Ding.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Productive GreenRenovation of Existing Urban Communities[C].2017 World Sustainable BuiltEnvironment Conference,2017.
11. Xiaoying Ding,YukunZhang,Wen Zhang,Rui Zhang.Research on the photovoltaic potential of urban busstation[C].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ARCH 2017,2017.
12. Chen Jiaxuan, WangXiaoan, Zhang Yukun, Zhang Wen, Zhang Rui.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friendlylifestyle in Chinese eco-cities: The case study of Sino-Singapore TianjinEco-City (SSTEC)[C].2017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and CivilEngineering,2017.
13. 苑思楠,罗珺琳,唐睿文,赵夏瑀,毛升辉,吴婧彬. 基于 VR 技术闽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认知特征研究[C].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数字·文化——2017 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 DADA2017 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7:419-424.
14. 马知遥. 村落乱象及保护方法的思考[C].《记住乡愁——中国福建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07.
15. 杨申茂,张玉坤,张萍.明长城军事聚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C].《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 年第3 期:中国长城学会,2013:20-28.
16. 杨申茂. 长城,不只是长城![C].《万里长城》2013 年第 2 期:中国长城学会,2013:12-13.
17. 刘珊珊. 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C].《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4 期:中国长城学会,2012:3-5+7-75.
18. 刘珊珊. 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续) 第四章 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研究[C].《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 年第 1 期:中国长城学会,2012:4+7-53.
19. 刘珊珊. 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续) 第五章 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C].《中国长城博物馆》2012年第1期:中国长城学会,2012:54-67+79-83.
20. 李严,张玉坤,李哲.晋陕北部地区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历史变迁[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202-205.
21. 张楠,张玉坤. 浅析晋中传统院落的“围”与“封”[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290-293.
22. 李哲,李严. 西北地区聚落航拍活动简报与技术分析[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570-573.
23. 王绚,侯鑫. 古代堡寨设防相关称谓概念考析[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600.
24. 黄为隽,王绚,侯鑫. 例析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意匠[C]. 无锡市园林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第 13 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无锡市园林局、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民居建筑研究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4:3-8.
1)博士论文
1. 丁潇颖. 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天津大学,2020. (张玉坤、郑婕指导)
2. 刘静. 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19.(何捷、徐苏斌指导)
3. 徐凌玉.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D].天津大学,2018.(张玉坤、李严指导)
4. 张文. 建成环境光伏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指导)
5. 韩丹. 交通空间可再生能源规划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指导)
6. 宫盛男. 城市复垦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7. 穆大伟. 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8. 孙石村. 建筑材料开放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9. 贺龙. 乡村自主建造模式的现代重构[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10. 赵斌. 北方地区泉水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11. 刘芳. 建筑的天文学内涵与表征[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12. 张昊雁. 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13. 常玮. 明长城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14. 魏琰琰. 分统举要,纲维秩序—明辽东镇军事聚落分布及防御变迁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15. 尹泽凯. 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谭立峰指导)
16. 郑婕. 生产性城市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17. 张长锐. 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18. 范熙晅.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规划布局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5. (张玉坤指导)
19. 曹迎春. 明长城宣大山西三镇军事防御聚落体系宏观系统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5. (张玉坤指导)
20. 张大玉. 北京古村落空间解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21. 孙莉. 城市农业用地清查与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22. 刘长安. 城市“有农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23. 刘烨. 城市建筑与农业种植的有机整合[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24. 刘建军. 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3. (张玉坤指导)
25. 吕京庆. 齐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3. (张玉坤指导)
26. 杨申茂. 明长城宣府镇军事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3. (张玉坤指导)
27. 孙艺冰. 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潜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3. (张玉坤指导)
28. 解丹. 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29. 王琳峰. 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0. 王飒.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1. 陈春红. 古代建筑与天文学[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2. 吕衍航. 古代建筑与天文考古[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3. 苑思楠. 城市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定量分析[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4. 曾引. 形式主义:从现代到后现代[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5. 周钰. 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36. 刘珊珊. 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张玉坤指导)
37. 张睿. 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张玉坤指导)
38. 岳晓鹏. 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张玉坤指导)
39. 张蔚. 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 (张玉坤指导)
40. 李昕泽. 里坊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41. 赵星. 论当代建筑的开放性[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42. 田永英. 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43. 张楠. 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44. 贡小雷. 建筑拆解及材料再利用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45. 林志森. 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46. 李哲. 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47. 李卫东. 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48. 邵峰. 转型时期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模式及整合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49. 王丽洁.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张玉坤指导)
50. 郑东军. 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张玉坤指导)
51. 李严. 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52. 谭立峰. 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53. 翟国强. 中国现代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54. 范东晖. 建筑·审美·现代性[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55. 张天宇. 建筑形态中的身体观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56. 魏泽崧. 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57. 邱建伟. 走向“天人合一”[D].天津大学,2006.(张玉坤指导)
58. 李贺楠. 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59. 朱怿. 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60. 李姝. 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61. 徐从淮. 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62. 王绚. 传统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张玉坤指导)
2)硕士论文
1. 赵玉霞. 明长城蓟镇、昌镇、宣府镇和真保镇驿传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9. (李严、张玉坤指导)
2. 周佳音. 基于分形理论的明代浙江地区海防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9. (谭立峰、张玉坤指导)
3. 杨子遥. 明代宁波地区海防军事聚落防御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谭立峰指导)
4. 邢浩. 明福建地区海防军事聚落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9. (谭立峰、张玉坤指导)
5. 于君涵. 明广东地区海防军事聚落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9. (谭立峰、张玉坤指导)
6. 佟馨欣. 传统村落“理水”的多水源策略—典型案例空间量化解读[D].天津大学,2019. (李哲、张玉坤指导)
7. 于家宁. 天津市中心城区老旧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设计研究——以津淄东里为例[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张睿指导)
8. 许乃凡. 居住小区地面农业生产潜力方法与平台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学府道为例[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张睿指导)
9. 张寒. 基于VR视行为可视化分析的聚落街道空间认知特征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9.(苑思楠、张玉坤指导)
10. 刘宇博.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建筑文化遗产信息展示开发研究——以东暖阁为例[D].天津大学,2019.(苑思楠指导)
11. 程春艳. AR技术在中国建筑遗产展示中的应用研究——以养心殿东暖阁为例[D].天津大学,2019.(苑思楠指导)
12. 洪龙. 城市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研究——以天津市南开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郑婕指导)
13. 李泽钦. 天津中心城区社区物质循环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郑婕指导)
14. 赵翌琳. 面向城市人群的乡村生产性适老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郑婕指导)
15. 于平. 社区共享办公空间发展模式探析——以北京市为例[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郑婕指导)
16. 汤璇. 生态都市主义视角下设计竞赛中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9. (张玉坤、郑婕指导)
17. 马昭仪. 小说文本作为历史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叙事研究——以《李娃传》与唐长安为例[D].天津大学,2020.(何捷指导)
18. 雷巍. 景观作为都市主义的应用:全周期项目发展视角下的高线公园 [D].天津大学,2020.(何捷指导)
19. 刘帅帅. 复杂网络视角下唐传奇小说中的长安城市结构及演变探析 [D].天津大学,2020.(何捷、刘彤彤指导)
20. 张帅. 清末(1840-1912)天津城市防御体系的布局与演变 [D].天津大学,2020.(何捷指导)
21. 勾乐梅. 高密度校园内中学生身体活动特征和环境感知影响机制研究 [D].天津大学,2020.(何捷指导)
22. 王禹. 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建成环境对地铁站域行人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以天津市营口道站为例 [D].天津大学,2020.(何捷指导)
23. 孟春霞. 基于 VGI 数据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使用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D].天津大学,2019.(何捷指导)
24. 侯丹蕾. 明长城辽东镇驿传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8. (李严、张玉坤指导)
25. 陈嘉璇. 明南直隶地区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谭立峰指导)
26. 吴浩然. 生产性适老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指导)
27. 张伯楠. 基于共享交通模式的城市街道空间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指导)
28. 陈格格. 古代里坊制与未来生产性城市层次体系[D].天津大学,2018.(张玉坤、郑婕指导)
29. 杨元传. 社区食物系统规划及其空间模型建构[D].天津大学,2018.(张玉坤、郑婕指导)
30. 张舒然. 基于“生产性”理念的可持续社区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张睿指导)
31. 赵曼. 城市既有建筑屋顶农业潜力评估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8. (张玉坤、张睿指导)
32. 袁梦. 空间人文视角下的水景观变迁场所描述与感知研究 [D].天津大学,2018.(何捷指导)
33. 周晓鹏. 明代宣大山西三镇互市空间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34. 任洁. 西汉长城防御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35. 柴亚隆. “空—地”信息技术辅助建筑遗产保护规划探索[D].天津大学,2017. (李哲指导)
36. 周成传奇. 建筑遗产点云计算与分析[D].天津大学,2017. (李哲指导)
37. 张泽茜. 生产性停车场研究[D].天津大学,2017. (张玉坤指导)
38. 刘亚南. 中心商业区地铁周边业态布局机制研究——以香港和天津为例 [D].天津大学,2017.(何捷指导)
39. 徐亮. 乡村景观规划中应用地理设计方法的对比与评价 [D].天津大学,2017.(何捷指导)
40. 邵浩然. “空—地—人协同”模式下古建筑测绘内业图示方法革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6. (李哲、张玉坤指导)
41. 韩霄. 明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价值评估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42. 肖路. 生产性城市理论下碎片化绿地的用地评价及设计[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43. 王秉天. 建筑的生产性变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6. (张玉坤指导)
44. 郭栋. 地理因素影响下明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李严指导)
45. 徐凌玉. 明长城军堡形态规制研究与比较[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李严指导)
46. 宋爽. 中国传统聚落街道网络空间形态特征与空间认知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苑思楠指导)
47. 田晓媛. 柱(杆)的建筑天文特征及其相关文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48. 韩丹. 基于生产性功能补偿的绿色交通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49. 陈思源. 基于分布式电力系统的城市区域规划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50. 倪韬. 生产性的城市与建筑农业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51. 王晓娟. 社区农业和农业型社区建设[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指导)
52. 吴星. 传统建筑营建中的废旧材料再利用案例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张玉坤、贡小雷指导)
53. 张文. 基于建筑信息采集技术的既有建筑光伏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高辉、张玉坤指导)
54. 刘碧峤. 明长城肃州路嘉峪关防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55. 赵紫薇. 明长城山西镇防御性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56. 庄和锋. 明长城山海关防区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57. 李晴. 宋明两代军事堡寨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58. 王力. 明长城大同镇军事聚落整体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59. 毕建业. 威海地区明海防军事聚落体系与空间分析[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0. 刘文斌. 明辽东地区海防聚落工程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1. 王琳峰. 城市空间层级同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2. 段晨. 河南民居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3. 陈贞妍. 基于AHP的都市农业用地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4. 齐玉芳. 都市农业型社区建设[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5. 季欣. 建筑与农业一体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6. 牛晓菲. 社区农业与生态住区建设[D].天津大学,2012. (张玉坤指导)
67. 刘烨. 垂直农业初探[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68. 崔璨. 给养城市[D].天津大学,2010. (张玉坤指导)
69. 卢永钿. 旧建筑资源再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70. 史文煜. 国外建筑拆解与旧材料再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张玉坤指导)
71. 李捷. 社会结构因素影响下乡村聚落形态初探[D].天津大学,2008. (张玉坤指导)
72. 刘学颖. 永续耕作生态村社设计原理及其案例研究[D].天津大学,2008. (张玉坤指导)
73. 徐超. 生态村社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策略探讨[D].天津大学,2008. (张玉坤指导)
74. 薛原. 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75. 李琛. 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76. 陈晓宇. 历史文化村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77. 郝雅洁. 我国农村村落可持续性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78. 胡英娜. 张壁古堡解析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79. 贡小雷. 旧建筑材料再利用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80. 张睿. 合作建房—国外经验借鉴和我国相关制度的建构[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81. 李晓蕾. “合作居住”的设计理念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82. 岳晓鹏. 国外生态村社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 (张玉坤指导)
83. 王钊. 生态视野下的聚落形态和美学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84. 李燕. 传统村镇聚落与当代小城镇外部空间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85. 唐朔. “生态村社”的设计理念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6. (张玉坤指导)
86. 张曦沐. 明长城居庸关研究[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87. 李哲. 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88. 倪晶. 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89. 陈顺祥. 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90. 孙璐. 面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设计[D].天津大学,2005. (张玉坤指导)
91. 李蕾. 晋陕、闽赣地域传统堡寨聚落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张玉坤指导)
92. 李严. 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张玉坤指导)
93. 谭立峰. 山东传统堡寨式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张玉坤指导)
94. 苗苗. 明蓟镇长城沿线关城聚落研究[D].天津大学,2004. (张玉坤指导)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长期以来,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多数成员具有境外学习或访学经历,多人次在重要国际会议做主题发言或口头宣讲,多人曾赴法国巴黎社会科学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瑞士苏黎世高工遥感与摄影测量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考古系、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国长城学会等研究机构进行深度交流和讲学。同时,团队所在的六合建筑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2015年以来,共有30余人次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境外国际会议并口头宣讲论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常年有多名研究生到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由六合建筑工作室推荐,3名毕业生在2015、2016、2017年度连续得到行知奖学金和发现中国奖学金资助,赴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学半年,占全球华人区获批资助率50%,另有3名毕业生和在校生获得行知奖学金的国内研究资助。此外,2012年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牵头,六合建筑工作室操办,联合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正式组建了“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全面致力于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为团队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创立了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每年都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
01.学术交流
出访
1. 2019.12.22张玉坤应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邀请,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走向生产性城市——当代城市与建筑的世纪转型》报告。
2. 2019.12.20郑婕应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的邀请,做《生产性城市研究》报告。
3. 2019.12.7-8李泽钦参加了在武汉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中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李泽钦做了题为《社区物质循环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的报告,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4. 2019.11.23-2019.11.24 李哲副教授受邀参加在上海同济大学由同济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合举办的“数字化文化遗产:未来世界·景观视角”国际学术会议,并作题为“再现长城的景观资源特质与潜力——明长城全线数据支撑国家公园建设”的学术报告。
5. 2019.11.4-2019.11.6 李严副教授受邀参加在金山岭长城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和长城保护联盟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双墙对话研讨会暨长城保护联盟第二届年会”,并作题为“古罗马长城与明长城防御体系比较”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受到英方代表的认可。纽卡斯尔大学拟与我方共同主办国际会议中外双墙比较研究分论坛。
6. 2019.9.27-2019.9.28 张玉坤教授、李严副教授、李哲副教授受邀参加在沈阳建筑大学举办的“ICOFORT古代战争与城防古迹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张玉坤教授作题为“On the lifang institutions and Military Defensive System of AncientChina”的主题报告,李严副教授作题为“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Great Wall of Ancient Romeand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的分论坛发言,李哲副教授作题为“DigitalMing Great Wall,The Photogrammetric Image&3D Database Construction for theWhole-Line Monitoring of the Ming Great Wall”的分论坛发言,皆引发了国内外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7. 2019.9.9贡小雷与贾博雅参加中国建筑学会在贵阳市举行的“青年建筑师的梦想与行动——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建筑师学术交流会”,做学术报告《乡村振兴与建造实践》与《城乡融合与乡村生产性养老构想》。
8. 2019.8.29-2019.8.30 张玉坤教授、李严副教授等受邀参加在马六甲由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马来西亚马中友好协会、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马六甲郑和·朵云轩艺术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四届马中文化艺术论坛暨第三届马六甲海丝文化论坛”。张玉坤教授作题为“Cul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的主题报告。。
9. 2019.7.8-12苑思楠参加由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空间句法研讨会,做题为《Correlation between aesthetic perception and spatial cognitionduring explor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的报告。
10. 2019.7丁潇颖、王娟参加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国际会议10th IALE World Congress,并做了《Solution forcommunity re-building: Exposing the hidden social value of communityagriculture in China》的报告。
11. 2019.6.16 于家宁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论坛暨清华大学第560期博士生论坛”,并在建筑分会场做了题为《社区营造模式下社区户外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的报告。
12. 2019.6.14-15 郑婕、李泽钦、赵王峰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2019年会暨“大数据支撑的空间规划创新”学术研讨会,李泽钦在研究生会场做了题为《基于物质循环代谢的15分钟社区生产性服务设施布局研究》的报告。
13. 2018.12.13-12.20苑思楠受美国密歇根大学邀请,作为本科实验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前往密歇根大学参加联合设计工作坊,并做教学交流。
14. 2018.11.24郑婕受邀参加在杭州召开的“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并于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会场进行专题报告。
15. 2018.11.23-25苑思楠参加了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年会暨院长系主任大会组委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2018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年会暨院长系主任大会,并做了题为《邻人窥小圃,篱落倚村庄——以自下而上形式的思维引导乡村设计教学》的主题报告。
16. 2018.11.9-18贡小雷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筑系与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访问交流,商讨未来建筑技术合作事宜。
17. 2018.7.30-8.4苑思楠受韩国釜山大学邀请,担任2018釜山国际建筑设计工作坊设计导师。
18. 2017.11.7-2017.11.10 张玉坤教授和李严副教授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访问,张玉坤教授作题为“中国长城防御体系研究报告”的学术报告,并在该机构学术刊物《Journal of GIS》发表论文2篇。
19. 2017.10.10-2017.10.12 张玉坤教授受邀参加郑州“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并作题为“中国长城防御体系研究报告”的学术报告。
20. 2017.7-2017.8 李严副教授受邀参加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学史所资助的“中国地方志”工作坊活动及古罗马时期日耳曼长城的考察,成为此活动全球招募的6名访问学者之一,并作题为“The Fortresses of the Ming Great Wall”的学术报告。
21. 2017.2.22-2017.2.24 张玉坤教授受邀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并作题为“China’s Great Wall: A Great System”的学术报告。此前,张玉坤教授共有四位博士研究生(刘珊珊、李严、徐凌玉、解丹)连续三年获得“发现中国——中国古代军事工程”行知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资助,该奖学金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每年资助一到两名学者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22. 2016.10-2017.3 李严副教授赴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参加“发现中国——中国古代军事工程”专项奖学金资助的访学计划,并在2017年1月作题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的主题报告。
23. 2016.8.15-2016.8.16 张玉坤教授受邀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访问,并作题为“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研究与保护工作汇报”的主题报告。
24. 2016.02.24陈春红老师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举办的“从石器时代到空间时代-考古天文学研讨会”的国际会议上做“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 Chinese Cities”的 主题报告。
25. 2015.06.07陈春红老师出席雅典教育研究所举办的“第三届建筑国际会并做发言议“Cosmological Planning of Ming Beijing City”。
26. 2015.05.04陈春红老师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举办的“土著人的遗产和权力”国际会议上做“Cosmological Aspects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eritage”主题报告。
27. 2014.10.29 陈春红老师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院作“ChineseArchaeoastronomy Study”主题报告。
28. 2014.10.28 陈春红老师受邀在荷兰莱顿大学考古学院作“ChineseAstronomical Calendar and Star Distribution”主题报告。
29. 2009.6.23-2009.6.28 张玉坤教授受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邀请,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受法国拉·维莱特建筑学院邀请商谈两校合作事宜。
30. 2008.12.12-2008.12.22 张玉坤教授受联合国UNISCO法国工作站邀请,访问法国建筑院校遗产保护研究机构,介绍天津大学建筑遗产保护研究进展。
31. 2008.4.1-2008.4.30 张玉坤教授受聘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有关中国长城军事聚落、原始时空观、里坊制度等课程。
32. 2007.11.5-2007.11.20 张玉坤教授受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邀请,参加Asia-Link项目工作会议,并作关于中国长城军事聚落的学术报告。
33. 2006.5.12-2006.5.16 张玉坤教授受韩国釜庆大学邀请,作题为“长城之外的长城——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的学术报告。
来访
1. 2019.11.22 团队邀请台湾明史大家、南开大学讲座教授徐泓先生来天大作客“北洋大讲堂”,作题为“明朝国号大明缘于<易经>非缘于明教”的主题演讲。
2. 2019.9.8-2019.9.13 团队邀请黑山共和国黑山大学历史研究所OlgaPelcer-Vujačić、Tatjana Koprivica、Ivan Laković和Slavko Burzanović四位学者来天津大学讲座,启动“中国—黑山科技例会交流项目”支持下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区域文化遗产的方法论研究”方面的合作。
3. 2019.6.28 团队邀请英国杜伦大学考古与景观领域PeterBrown先生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座谈,并作题为“Historic Settlements and Building Traditions along the BatinahCoast, Oman”的主题报告。
4. 2018.5.7 团队邀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教授来天津大学作题为“明代山西长城及其防御体系的田野考察”学术报告。
5. 2018.3.19 团队邀请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三所负责人薛凤教授做客“北洋大讲堂”,作题为“A Cosmology of Silk”的主题演讲。
访学
1. 2018.12-2019.12孙莉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2. 2017.12-2019.1张睿参与“天津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共建可持续建筑环境合作科研中心”研究,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做访问学者。
3. 2017.12-2018.6苑思楠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
4. 2017.10-2018.5贡小雷参与 “天津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共建可持续建筑环境合作科研中心”研究,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做访问学者。
5. 2018.11—2019.6 博士研究生丁潇颖留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方向为社区生产性绿色更新。
6. 2019.06-2019.08 博士研究生杨元传访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研究方向自给自足建筑/城市。
7. 2017.1-2018.1博士研究生张文留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方向为城市热环境。
8. 2017.9-2018.9博士研究生韩丹留学佛罗里达大学,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
9. 2018.1-2018.7硕士研究生张舒然留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生产性城市。
10. 2018.9-2019.1硕士研究生于家宁留学台湾淡江大学,研究方向为社区营造与社区生产性改造。
11. 2018.9-2019.2硕士研究生李泽钦留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生产性城市。
12. 2019.9-2020.2硕士研究生陆雨婷留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13. 2019.9-2020.2硕士研究生马雪莹留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
14. 2019.9-2020.2硕士研究生唐芷辰留学罗马大学。
02.学术合作
1. 2020.2.24 团队受邀与澳门城市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共同筹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材料分析中葡联合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合作。
2. 2020.2 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合作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2020年度中德合作交流项目,该项目将促进中德在软件开发、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史方面的跨学科知识交流,并为实现长期合作目标铺平道路。
3. 2019.12 为切实推动内蒙古境内长城研究和保护工作,团队与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工作中心签署“合作研究备忘录”,合作开展长城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利用活动。
4. 2019.7.27-2019.7.29 团队与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甘肃省历史学会、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共同承办了在嘉峪关举办的“嘉峪关与明代丝绸之路高层论坛”,张玉坤教授作主旨报告,李严副教授、李哲副教授、博士生周晓鹏、硕士生姚旺、硕士生彭葳作分论坛发言,并发表会议论文。
5. 2018.7.19-2018.7.29 张玉坤教授长城研究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费丝言教授团队合作前往黄崖关至山海关的长城与军事聚落考察,考察以迁安地区、蓟镇的十二路之一燕河路为主。
6. 2019.2 团队的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与“法国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合作拟于2020年底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东方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三分册,分别为《喜馬拉雅地區的文化景觀和歷史遺址》、《亞洲文化遺產與遺址的保存—臺灣》、《中国长城与聚落》(张玉坤,李严编)。
7. 2018.5.8 团队受邀加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长城保护联盟。
8. 2017.11.19-2017.11.20 团队与中国长城学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天津大学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的“历史空间信息与中国长城防御体系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召开。本次会议中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董耀会先生回顾了中国长城学会历年来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交流合作,对张玉坤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多年来在长城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
9. 2017.4.12-2017.4.14 李哲副教授受建设部村镇司委托,作为聚落低空信息采集与利用研究专家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举办的“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馆培训会”为各省、区、县建设部门负责人讲解技术规程,并现场培训无人机飞行方法。村镇司张学勤司长、林岚岚处长等领导均认可团队在建筑遗产低空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方面研究的专业性及这一科研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10. 2016.8 团队与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签署了“明长城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合作协议。
11. 2016.3.23 李哲副教授参与了由美国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共同发起的莫瑞亚岛生态科考与建筑遗产调查项目,凭借多年遗产地低空信息采集研究经验,使用微型无人机设备测绘了在茂密雨林内部的古代波利尼西亚人的神庙、住所、活动场所等建筑遗迹,开创了树冠层下飞行的新模式,揭开了热带雨林中的波利尼西亚悬棺/崖葬遗迹的真容,这也是无人机建筑信息采集技术首次走出国门。
12. 2015 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专项研究”专项研究资助(李严主持)基于空地一体化技术的明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布局研究。
13. 2014.10.31-2014.11.2 由团队与“法国东方文化遗址保护联盟”合作举办的2014年“东方文化遗址保存维护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建筑学院举行。会议从遗产、知识、信仰、自然、人、危机和地域等七个层面出发,经由文化遗址、古物艺术、知识信仰、记忆活化四个主题,深入探讨东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共同讨论传统知识信仰得意存续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东方文化遗址与其古物艺术的保存维护以及二者所彰显的知识信仰与记忆活化是国际交流的重点课题,此次会议备受亚洲甚至欧美国家关注。
03.学术贡献与社会影响
媒体采访
1. 2019.11 美国国家地理与英国BBC联合摄制组邀请团队赴板厂峪参加《星空下的文明》之《长城——山海间的守护者》纪录片拍摄,摄制组主持人莎拉·克拉森(Sarah Klassen)在秦皇岛板厂峪长城上首先采访了张玉坤教授,了解六合团队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更好地研究长城。随后,李哲副教授向摄制组展示无人机拍摄长城峭壁敌楼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对峭壁敌楼扫描拍摄后形成的图片、视频和三维数据。张玉坤教授向摄制组解释长城防御不仅单靠长城墙体,明长城与军事聚落及烽火台、驿站、哨所、关口等防御设施一起构成的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技术团队使用带热成像摄影器材的无人机探访拍摄地下砖窑、品窖(陷马坑)、暗门,并解释其因地制宜的复杂性与研究价值。
2. 2019.3 天津电视台邀请张玉坤教授研究团队录制长城研究专题片《爱国情奋斗者长城》。
3. 2017.10.30 天津电视台就《黄崖关长城》纪录片拍摄采访张玉坤教授。
4. 2012.12.20 《中国科技日报》刊登对张玉坤教授的专访文章《学而不倦努力探索建筑理论科学前沿——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坤》。
5. 2012.11.21 《城市快报》刊登了对李哲副教授的采访稿《天大“无人机”峭壁大显身手》,文章高度评价了团队低空航测技术,声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建筑领域内的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方向居于世界建筑学院、科研机构前列。”
6.2012.10-2012.11 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专题报道了李哲副教授开展的建筑遗产低空信息技术研究。
7. 2008.11.11 《渤海早报》刊登了对赵曙光及李哲副教授的采访稿《航模机滨海大显身手》,介绍了无人机航拍在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8. 2008.11.19 天津电视台“清代皇家古建筑彩画信息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系统鉴定会”采访张玉坤教授明长城防御体系研究。
社会认可
1. 2020.1-2021.12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受团队邀约受聘天津大学建筑学学科兼职教授。
2. 2019.6.21 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负责人DagmarSchäfe教授受团队邀约受聘任天津大学客座教授。
3. 2018.3 张玉坤教授荣获中国建筑协会的“2016建筑设计奖——建筑教育奖”。
4. 2017 12 20 由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宣布了团队的中国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5. 2016.12 30 团队的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实验室获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6. 2016.11 张玉坤教授被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授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荣誉称号。
7. 2013.6.4 张玉坤教授受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实验室根据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以文化传承为导向,坚持“工文交叉、知行合一”的原则,全面完善以“专业教育”为主、“职业提升教育”、“师徒传承”为辅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别面向全日制学生、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传统工匠,全面培养文化传承领域的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传统工匠艺人。
1. 2016-2020年度
2016-2020年评估期内共培养硕士毕业生72人,博士毕业生22人。在读硕士114人,博士在读74人,博士后1人。
出国研修半年以上的老师为7人,出国(境)交换培养或访问研修的硕士生、博士生多达25人。连续3年3人次获李约瑟研究所“知行奖学金”资助赴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访学,该奖学金面向全球招募,实验室占全球华语区青年学者获批率的50%。
2018-2019连续两年举办非遗技艺研培班,包括布老虎、葫芦雕刻、面塑、木雕等多项非遗技艺,邀请授课专家、老师40余人,以及全国各地160位非遗传承人。此培训班已持续5年。
2. 2021-2023年度
2020-2023年共培养硕博士毕业生251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毕业生29人,硕士毕业生221人。出国(境)交换培养或访问研修的硕士生、博士生20余人。培养人才入职高等教育单位17人、国有企业95人、机关17人、科研设计单位13人、企业101人。为行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团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0余名,硕士生研究生300余名。团队支持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先后派出学生到英国卡迪夫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罗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新加坡-ETH中心未来城市实验室、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学习交流。派出多名学生参加本领域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屡次获奖。如“第十五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金奖、“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国际设计竞赛”学生组一等奖、霍普杯、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等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奖项;以及“清润杯”、“金经昌”城乡规划学生优秀论文奖等论文类奖项。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如韩丹、张文、杨元传、丁潇颖、张寒等。
01 日常
日常聚餐
日常聚餐
VRlab日常工作
师生在意大利罗马
北洋亭合影
央视直播采访
研培结业合影
张玉坤教授向BBC摄制组展示研究成果
02 访学
硕士生于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交流学习
唐芷辰 2019.09-2020.02 意大利罗马大学交换
马雪莹2019.9-2020.1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交换
03 会议
WSBE17Hong Kong 香港
SARCH2017 香港
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获得会议优秀论文) 武汉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2019年会暨“大数据支撑的空间规划创新” 学术研讨会 上海
ACE2016国际会议 新加坡
WSBE2017香港
第十二届国际空间句法学术研讨会(北京)合影留念
04 调研
四川金台村调研
广州调研
野外调研
实践工作
木雕田野调研
师生访山西布老虎传承人刘海兰
野外调研骑行装备
野外调研骑行装备
05 参加国际工作坊
新北市淡水区文化国民小学儿童参与式空间设计工作坊
Iaac(加泰罗尼亚高等建筑研究生)和UPDIS(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城市更新研讨会和工作坊
兴趣要求:
申请者对大型文化遗产(长城)保护、聚落变迁与民居保护、建筑遗产信息技术及其应用、GIS数据库搭建、生产性城市与绿色建筑、城市农业、考古天文学等方向抱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或专业实践,有较强的科研或专业能力。
专业要求:
申请者本科专业要求不限于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欢迎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学、近代史、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跨学科学生报名。原则上要求来自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或“985”“211”工程院校。
联系方式:
有意申请者请将个人学习计划、简历、作品集、已发表学术论文(若有)、考研成绩单等材料汇总成压缩包,以“2023级+推免/普通招考+姓名+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命名文件和邮件主题(如2023级+推免+张三+天津大学+建筑学),以附件形式发送至liuhe_tju@163.com。若需了解相关招生信息,亦可短信或致电问询。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iuhe_tju”,关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请关注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http://yzb.tju.edu.cn 随后发布的2024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依照简章要求进行报名。
联系人:张玉坤老师,zyk.tj@163.com
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六合建筑工作室” (微信号:liuhe_tju)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