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天津大学"视听觉认知计算"团队隶属于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主要开展诸如:1)人机智能交互 2)医学图像处理 3)语音机器学习 4)发音观测系统 5)智能感知 6)视听多媒体认知计算 7)类脑智能计算等与语音识别、信号处理和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在学术和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和推动。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指委委员、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称号、青海省杰出教育工作者、天津市工程专业优秀导师、天津大学“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海分部候任主席、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 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魏建国担任。
团队现有教授12人,外籍教授2人,合作指导专家2人和企业指导教授多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及“中国国家友谊奖”学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天津市“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人。本团队目前共培养学生115名。其中,在读博士39名,硕士34名。团队目前拥有的硬件配置包括:工作室(3间)、实验室(1间)、配套实践室(1间)、机器人(2台)、三维打印机(3台)、超声仪(6台)、EMA、PEG、EPGG、电声门仪、光声门仪、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的专用笔记本(或台式电脑)、工作站(4台)等硬件设备。软件配置包括:实验室传承的研究课题的处理系统 和自身研制和改装的数据采集设备。
团队近年承担/完成/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目,天津市重点基金1项、京津冀联合项目1项、青海省重点研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1项。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560余篇(重要期刊和会议近300篇,SCI索引18篇,EI索引30篇,ISTP索引8篇)。申请国家专利近280件,授权专利47件(发明专利33余件,实用新型10件,外观设计4件)。
1. 人机智能交互
图1 人机交互设备. a: 人机智能交互整体架构. b: 交互式传感器(组件传感器和装配)
2. 医学图像处理
图2 医学图像处理. a: 舌运动超声成像轮廓提取. b: 舌运动磁共振成像轮廓提取.
3. 语音机器学习
图3 应用于个性化机理的机器学习.
4. 发音观测系统
图4-1 发音观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设备. a: 口鼻气流计. b: 声带观测系统.
图4-2 基于超声成像的多模态数据分析系统设备. a: 系统架构. b: 数据采集头盔. c: 可更换数据采集组件. d: 一体式采集设备. e: 可穿戴设备. f: 采集相关传感器.
5. 智能感知
图5 人脑听觉系统启发的多模态听觉前端计算模型.
6. 视听多媒体认知计算
图6 视听多媒体认知计算. a: 技术框架. b: 表现系统.
7. 类脑智能计算
图7 仿脑架构神经网络.
1. 致学生信
愿送你们一朵小红花,开在你们新生的枝芽。感谢你们有勇气,主动和我们说话;
愿送你们一朵小红花,开在你们不远的身下。感谢你们有期待,自愿和我们表达;
愿送你们一朵小红花,照亮你们微暗的路上。感谢你们有诚意,听我们说心里话。
无论是春风秋雨,还是寒暑冬夏。
无论是摇曳斑斓的灯光,还是凛冽刺骨的寒风啊。
你们都已经战胜了它。
愿送你们一朵小红花,奖励你们长期经受的风吹雨打;
愿送你们一朵小红花,奖励你们一直以来的啥都不怕。
但是,请你们相信,你们的未来可期。
因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耐心,更有意愿
去借你们一双翅膀遨游天涯,
也愿意一直陪在你们左右,
一把伞、一盏灯或是一句话,令你们不会感到孤单害怕。
因为,老师深爱你们啊。
————来自天津大学“视听觉认知计算团队”全体老师
2. 导师团队
3. 导师介绍
魏建国,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教育部网络空间安全教指委委员、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称号、青海省杰出教育工作者、天津市工程专业优秀导师、天津大学“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海分部候任主席、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 普适计算专委会委员。
党建武,本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日本国立静冈大学大学院博士。曾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 员,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法国科学院研究员。现今日本北陆先端科 学技术大学院大学教授,天津大学教授。承担多项国家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 研究发展计划。长期从事语音生成与感知机制、声纹识别、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在语音 领域发表论文 200 余篇。同时,其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人才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语音专委会主任,专业领域:语音信号处理 专业方向:言语认知计算与应用、语音识别、人机对话等领域。
王龙标,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国家青年千人、天津市千人天津市认知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客座教授。
徐庆,硕士、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意大利Treno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视觉认知智能挖掘与认知计算,包括眼动分析认知智能、轨迹挖掘计算、视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以及虚拟现实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天津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路文焕,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学位,日本国立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后在日本JAIST做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回国加入天津大学。近年来研究领域包括软件工程中的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其在语音信息安全、医疗诊断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子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作为项目第一参与人承担973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子课题等项目。科研成果发表在IEEE VR,APPLIED ENERGY、ICASSP、AAMAS等本领域顶级期刊/会议上,在国际国内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5年参编规划教材,主持了多项教改立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多项。多次获评最佳论文奖及最佳学生论文奖。获“天津大学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天津大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获评天津大学优秀本科毕设指导教师。
贺瑞芳,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工委委员 指导硕士生发表CCF-A、CCF-B会以及《计算机学报》及《软件学报》 指导三位硕士生获国奖、一名本科生刘洋发表CCF-B类SCI论文,该生后于爱丁堡大学获2018年谷歌全球博士生奖研金 获天津大学2018、2021及2022年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硕士生获评2019年度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 协助指导获评天津大学2020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50余篇;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项(1个青年,2个面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2个(教育部基金,天津市面上),与滴滴、科大讯飞等产学研基金3项;专利16项 曾获美国军方DARPAR资助的TAC自动摘要评测指标中三个单项第一 。
侯庆志,本硕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在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做访问研究员。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索引18篇,EI索引30篇,ISTP索引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0项,指导硕士毕业生17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横向课题7项;参与天津市AI重点研发计划1项,水利部公益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研项目总经费超过300万。ISCSLP2016赞助委员会主席,ISSP2017宣传委员会主席,HHME2018、NCMMSC2019组织委员会主席;IAHR会员、CCF会员。2017美国声学学会年会最佳学生论文奖,2020年度水科学数值模拟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度美国土木工程学会J. C. Stevens奖。
于强,特聘研究员、英才副教授, 天津市青年千人,TNNLS副主编(SCI一区期刊) IEEE高级会员, 硕、博导。201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4-2016在德国马普实验药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2017任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类脑计算课题负责人,随后2017年底加入天津大学。主要从事类脑智能计算相关方向的研究工作,结合多个学科的背景知识理解类脑智能的工作原理并开发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目前已毕业4名研究生,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校优秀毕业论文。(https://tns-yuq.github.io/)。
金弟,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项目 一作发表《计算机教育》教改论文1篇,获《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优秀论文奖 。18届硕士张鸽、在读博士于智郅:囊括ICDM21最佳学生论文奖冠、亚军 博士生王晓宝:入选百度学术AI华人新星百强榜 指导1名博士、2名硕士入选校优秀毕业论文。一作获CCF A类会议WWW21最佳论文奖唯一亚军奖(2/1736) 指导学生一作获数据挖掘顶会ICDM21最佳学生论文奖唯一亚军奖 发表CCF A类论文30余篇,算法应用于京东搜索APP渠道上线。
张高燕,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美国NIH访问学者,天大“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天津大学优秀本科毕设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
李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数据可视分析,交互式数据分析;CSIG-VIS专委会常务委员、CCF-HCI 专委会委员;发表论文40余篇,在TVCG、IEEEVIS、中国科学、软件学报等CCFA类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自科面上2项、青年1项、KJW预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部级项目10余项; 获得IEEEVIS2019最佳海报奖、EuroVA2018最佳论文奖等多个可视化学术论文奖;担任PacificVIS, ChinaVIS, VINCI等多个会议主席、宣传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入选“北洋青年骨干教师”计划。
王晓宝,天津大学智算学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言语交互意图理解大模型、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虚假新闻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在本领域顶级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以通讯作者获得全国社会媒体处理大会 SMP’22 最佳论文奖,入选 2021 年百度全球Al华人新星百强榜(全球共100名),入选天津大学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培育“启明计划”。长期担任 IJCAI、AAAI、NeurIPS、ICML、ICLR、MM等 CCF-A 类会议和TKDE、Information Sciences、Information Fusion、PR 等 CCF-A 类/中科院一区期刊审稿人。CCF语音对话与听觉专委会委员,亚太信号与信息处理协会 APSIPA SLA TC Member。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等。
4. 团队建设
图1 团队建设展示. a: 驻校科研学生合影. b: 与外籍专家过年互动.
图2 魏建国教授在青海省为省级领导和科技厅同志讲解实验室的科研情况和当前研究. a: 全局图. b: 特写放大图.
图3 本多清志老师获得国家以及学校给予的肯定与奖励. a: 本多清志老师风采. b: 中国政府友谊奖 (证书和奖章)
图4 年节期间实验室学长为学弟学妹购买的礼品和美食.
图5 视听觉认知计算团队-多模态发音机理研究小组的团建活动.
1.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目,天津市重点基金1项、京津冀联合项目1项、青海省重点研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1项。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加的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 57 项。面上项目11项,重点研发子课题3项,按100万以上项目如下:
起止时间 | 项目名称 | 项目性质和来源 | 经费(万元) | |
2013.01-2017.12 | 互联网环境中文言语信息处理与深度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 国家科技部(973) | 3200 | 党建武 |
2013.01-2017.12 | 语音产生过程的神经生理建模与控制 | 国家基金委(重点) | 300 | 党建武 |
2017.12-2020.03 | 量子信息获取-检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324 | 侯越先 |
2018.07-2020.12 | 刑事执行监督多源异构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匹配和信息交换关键技术与装备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92 | 魏建国 |
2018.01-2021.12 | 基于多维度数据的言语真实性辨识技术研究 | 联合基金项目 | 256 | 刘宝林 |
2017.01-2020.12 | 大数据和社会场景下的互动语言意图深度理解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 |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 | 248 | 宋大为 |
2019.06- 2022.05 | 基于语言认知机理的类脑自然语言识别与交互 |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179 | 王龙标 |
2013-2015 | 城市多模式数据系统互联技术与支撑环境 | 科技部863 | 65 | 路文焕 |
2015-2018 | 面向互联网规模的群体用户语音交互建模与验证研究 | 科技部973 | 112 | 路文焕 |
面上项目9项,重点研发子课题3项 | 578 | |||
2013-今 | 天津市认知计算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 省部级基地 | 党建武 | |
2020-今 | 国家民委人工智能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基地 | 魏建国 |
2. 社会服务:
专委会主任:
党建武教授作为牵头人成立CCF“语音、对话与听觉”专业组并担任首届主任。
大型国际/国内会议主席:
2016年ISCSLP 国际汉语口语大会(大会主席:党建武)
2017年ISSP 国际语音生成大会(大会主席:党建武)
2018年CCF语音专业组成立大会、ICTIR主席(大会主席:党建武)
2018年管道流体国际讨论班(主席:侯庆志)
2018年第四届ACM SIGIR国际信息检索理论会议(ICTIR 2018)(大会主席:宋大为)
2018年HMME和谐人机全国大会暨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可穿戴专委会年会(大会主席:魏建国)
2019年第十五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大会主席:魏建国)
2019年CCF语音学专委会年会(大会主席:党建武)
3. 产业转化:
1. 多语言个性化语音合成被应用到阿里巴巴达摩院及钉钉产品,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化提供多语言交互的技术支持(基于阿里巴巴集团横向项目);
2. 语音对话技术被应用到滴滴公司以及中汽研的智能出行平台,为出行领域的自然人机交互提供技术支持(基于滴滴公司横向项目、以及天大-中汽研的校企合作项目) ;
3. 提供多语言语音识别与合成核心算法与原型系统,共建达摩院智能语音平台;
4. 提供复杂场景语音识别核心算法及原型系统 (小米科技 为国家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提供核心算法与原型系统);
5. 提供出行场景语音分离、语音对话核心算法及原型系统 (滴滴出行 为国家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提供核心算法与原型系统);
6. 提供语音识别与对话算法与原型系统,今后争取实现国内首个多语言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并应用中汽研(中国汽车研究中心 为天津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原型系统);
7. 提供面向金融领域的语音识别与语音对话原型系统,预计将产生超过8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恒银金融 为天津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原型系统);
8. 提供面向服务机器人的语音识别与对话原型系统,预计将产生超过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塔米智能 为天津市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原型系统);
9. 团队的语音交互核心算法和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电商、智能出行、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多个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为天津市的多家企业提供智能语音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核心引擎和解决方案;
10. 团队在对话系统和信息抽取方面进行了互联网应用服务的探索,并在滴滴和科大讯飞公司得到推广;
11. 团队提出新的搜索框架BERT2DNN,5月份在京东大陆地区APP渠道全面上线, UV价值(包含成本公司赚了多少钱的指标)提升0.9097%,下单平均点击位置(用户成功购买商品平均需要的点击次数)减少0.4499%,相关性评测胜出、持平、落败比例为61、18、20,大幅提升搜索结果的精准性。
4. 研究方向:
1. 智能感知:
人工智能理论模型与算法、语音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分析、脑网络解析、类脑智能计算;属于国家及地区战略部署方向;
2. 智慧教学机器人:
人机交互、视听觉协同、问答系统、情感识别与合成 ;属于服务偏远地区、契合国家战略;
3. 智慧医疗:
脑科学、语音生成、医学图像处理;属于国家重点投入方向之一;
4. 网络空间内容安全:
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文本检索、ocr、藏语处理、社会网络发现;属于国家急需;
图4-1 一体式发音机理-舌运动数据采集设备
图4-2 可穿戴式发音机理-舌运动数据采集设备
5. 学生培养:
1. 学生竞赛:
2019年“未来杯高校AI挑战赛”语音赛道全国总决赛(第二名)
2019年Voxceleb声纹识别国际标准评测(第四名,国内第一名;106支队伍参加)
2020年“中电慧治”杯政府治理大数据产业应用算法大赛(冠军,奖金5万元)
博士生王晓宝获得百度评选的“AI全球华人学生学术百强榜”
2. 教师获奖:
指导硕士生获评2019年度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
获天津大学2020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9年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优秀指导教师
2020年,2015年分别两位老师获得天津大学十佳好导师
2016年天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 天津大学“教工示范岗
2018年 青海民族大学 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 青海民族大学 优秀管理干部
2019年 天津市工程专业优秀指导教师奖
2020年 天津大学第十三届“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
2021年 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21年 青海省杰出教育工作者
2021年 中宣部 “中国好人”榜单人物
2021年 天津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导师
6. 部分代表性论文:
1. Chao Li , Baolin Liu, Jianguo Wei:Reconstruction of natural images from evoked brain activity with a dictionary-based invertible encoding procedure. Neurocomputing 456: 338-351 (2021)
2. Mingdong Zhang , Ronghe Chu, Chaoyu Dong , Jianguo Wei , Wenhuan Lu , Naixue Xiong :Residual Learning Diagnosis Detection: An Advanced Residual Learning Diagnosis Detection System for COVID-19 in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IEEE Trans. Ind. Informatics17(9): 6510-6518 (2021)
3. Zhiyuan Tan, Jianguo Wei, Junhai Xu, Yuqing He, Wenhuan Lu:Zero-Shot Voice Conversion with Adjusted Speaker Embeddings and Simple Acoustic Features. ICASSP 2021: 5964-5968
4. Yujie Chi,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Portable Photoglottography for Monitoring Vocal Fold Vibrations in Speech Production.ICASSP 2021: 6438-6442
5. Zhongjie Li, Gaoyan Zhang, Jianwu Dang, Longbiao Wang, Jianguo Wei: Multi-Modal Emotion Recognition Based On deep Learning Of EEG And Audio Signals.IJCNN 2021: 1-6
6. Di Jin , Xiaobao Wang , Mengquan Liu , Jianguo Wei , Wenhuan Lu , Françoise Fogelman-Soulié :Identification of Generalized Semantic Communities in Large Social Networks. IEEE Trans. Netw. Sci. Eng. 7(4): 2966-2979 (2020)
7. Zhao Zhang,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Retrieving Vocal-Tract Resonance and anti-Resonance From High-Pitched Vowels Using a Rahmonic Subtraction Technique. ICASSP2020: 7359-7363
8. Chao Li, Baolin Liu, Jianguo Wei:Visual Encoding and Decoding of the Human Brain Based on Shared Features. IJCAI 2020: 738-744
9. Ruiteng Zhang, Jianguo Wei, Wenhuan Lu, Longbiao Wang, Meng Liu, Lin Zhang, Jiayu Jin, Junhai Xu :ARET: Aggregated Residual Extended Time-Delay Neural Networks for Speaker Verification. INTERSPEECH 2020: 946-950
10. Lin Zhang,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 Seiji Adachi:Regional Resonance of the Lower Vocal Trac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Speaker Characteristics. INTERSPEECH 2020: 1391-1395
11. Jin Gu, Baolin Liu, Weiran Yan, Qiaomu Miao, Jianguo Wei: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he Missing Significant Objects in Scene Recognition Using 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 Frontiers Neurorobotics 14: 597471 (2020)
12. Ju Zhang,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 and Tatsuya Kitamura,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and female hypopharynx: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ased study,”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145, 2, pp. 734-748, 2019.
13. Wenhuan Lu; Zhe Wang ; Yuqing He ; Hong Yu ; Naixue Xiong ; Jianguo Wei,Breast Cancer Detection Based on Merging Four Modes Mri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CASSP 2019, Brighton, England, May 12-17, 2019.
14. Yujie Chi, Kiyoshi Honda, and Jianguo Wei, “Glottographic and aerodynamic analysis on consonant aspiration and onset F0 in Mandarin Chinese,” ICASSP 2019, Brighton, England, May 12-17, 2019.
15. Xiaohan Zhang, Chongke Bi, Kiyoshi Honda, Wenhuan Lu and Jianguo Wei, Individual Difference of Relative Tongue Size and its Acoustic Effects, Interspeech2019
16. Kowovi Comivi Alowonou, Jianguo Wei, Wenhuan Lu, Zhicheng Liu, Kiyoshi Honda and Jianwu Dang, An Acoustic and Articulatory Study of Ewe Vowel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Interspeech2019
17. Qiang Fang, Hequn Li, Jianguo Wei, Jianrong Wang, Xiyu Wu, A NONLINEAR 3D GEOMETRIC TONGUE MODEL, ICASSP 2018.
18. Ju Zhang, Kiyoshi Honda, and Jianguo Wei, “Tooth visualization in vowel production MR images for three-dimensional vocal tract modeling,” Speech Communication, Vol. 96, pp. 37-48, 2017.
19. Ran Luo, Qiang Fang, Jianguo Wei, Wenhuan Lu, Weiwei Xu, and Yin Yangz,”Acoustic VR in the mouth: A real-time speech-driven visual tongue system,” IEEE Virtual Reality 2017, Los Angeles, California, March 18-22, 2017.
20. Shuo Li, Zhanjie Song, Wenhuan Lu, Daniel Sun, Jianguo Wei, “Parameterization of LSB in self-recovery speech watermarking framework in big data mining,” 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vol. 2017, article ID 3847092, 2017.
21. Jianwu Dang, Jianguo Wei, Kiyoshi Honda, and Takayoshi Nakai, ”A study on transvelar coupling for non-nasalized sounds,” Journal of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139, 1, pp. 441-454, 2016
22. Jianrong Wang, Yalong Wang, Jianguo Wei, and Ju Zhang “Continuous ultrasound based tongue movement video synthesis from speech,” 2016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 2016), Shanghai, China, Mar. 20-25, 2016.
23. Jianron Wang, Ju Zhang, Ju,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 and Jianwu Dang, “Audio-visual speech recognition integrating 3D lip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Kinect,” Multimedia Systems, Vol. 22, 3, pp. 315-323, 2016.
24. Jianguo Wei, Jie Liu, Qiang Fang, Wenhuan Lu, and Jianwu Dang, “A novel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3D geometric articulatory model,”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Vol. 82, 2, pp 1-8, 2015.
25. Jianguo Wei, Song Wang, Qingzhi Hou, and Jianwu Dang, “Generalized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coustics,”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 2015, article ID 640305, 2015.
26. Jianguo Wei, Song Wang, Wenhuan Lu, Qingzhi Hou, Qiang Fang, and Jianwu Dang, “Multi-modal recording and modeling of vocal tract movements,”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Vol. 74, 9, pp. 5247-5263, 2015.
27. Jianguo Wei, Qiang Fang, Xinyuan Zheng, Wenhuan Lu, Yuqing He, and Jianwu Dang, “Mapping ultrasound-based articulatory images and vowel sounds with a deep neural network framework,”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Vol. 75, 9, pp. 5223-5245, 2015.
28. Honghao Bao, Wenhuan Lu,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 Qiang Fang, and Jianwu Dang, “Combined cine- and tagged-MRI for tracking landmarks on the tongue surface,” INTERSPEECH 2015, Dresden, Germany, Sept. 6-10, 2015.
29. Yujie Chi, Kiyoshi Honda, Jianguo Wei, Hui Feng, and Jianwu Dang, “Measuring oral and nasal airflow in production of Chinese plosive,” INTERSPEECH 2015, Dresden, Germany, Sept. 6-10, 2015.
30. Jingshu Zhang, Jianguo Wei, Wenhuan Lu, Qiang Fang, Kiyoshi Honda, and Jianwu Dang, “Vowel normalization by articulatory information,” Asia-Pacific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sociation Annual Summit and Conference (APSIPA ASC 2015), Hong Kong, China, Dec. 16-19, 2015.
31. Xiaozhen Wang, Kiyoshi Honda, Jianwu Dang, Hongcui Wang, and Jianguo Wei, “Influences of auditory and vibrotactile information on vocal F0 responses,” Asia-Pacific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sociation Annual Summit and Conference 2015 (APSIPA ASC 2015), Hong Kong, China, Dec. 16-19, 2015.
7. 部分代表性专利:
1. 党建武; 黄典; 王洪翠; 魏建国, 电磁发音记录仪数据标注分析系统, 2013.10-2 023.10, 中国, ZL201310240717.9 (专利)
2. 路文焕;李硕; 魏建国; 宋占杰, 一种基于喷泉码的易碎水印自恢复技术, 2017.09-2027.09, 中国, ZL201710889149.3 (专利)
3. 侯庆志(#); 黄春营; 沈嘉渊; 魏建国; 党建武, 一种新型气液混流实验装置 , 2018.07.24 - 2036.06.27, 中国, ZL201610493512.5 (专利)
4. 魏建国(#); 云闯; 喻梅; 徐天一; 高洁; 邢文涛, 基于项目的评分矩阵预测算法 , 2017.06.09, 中国, CN201710432179.1 (专利)
5. 魏建国(#); 杨帆; 王建荣; 喻梅; 徐天一; 岳帅, 基于深度数据的唇区域特征 提取和规范化方法 , 2017.03.22, 中国, CN201710173932.X (专利)
6. 魏建国; 党建武; 何宇清; 赵校霆; 陈栓, 便携式口腔运动状态检测仪 , 2016.10.27, 中国, CN201610958508.1 (专利)
7. 侯庆志; 黄春营; 韩爱红; 魏建国; 党建武, 一种分析含截留气团管道瞬变流的 无网格粒子方法 , 2016.09.21, 中国, CN201610838421.0 (专利)
8. 路文焕; 魏建国; 李建; 方强; 侯庆志, 音频信号篡改检测与恢复的数字水印算法 , 2016.10.27, 中国, CN201610955253.3 (专利)
近年来,本团队参与并实施的科研项目如下: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973子课题1项目;
2)天津市重点基金1项、京津冀联合项目1项、青海省重点研发1项;
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专项1项。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
近年来,本团队的科研成果如下:
1)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560余篇(重要期刊和会议近300篇,SCI索引18篇,EI索引30篇,ISTP索引8篇)。
2)申请国家专利近280件,授权专利47件(发明专利33余件,实用新型10件,外观设计4件)。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