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团队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
浏览量:10281   转发量:261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 所属院系:化工学院
  • 所属专业: 化学工艺  、 化学工程
  • 邮箱 : p_zhang@tju.edu.cn
  • 工作电话 : -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新能源化工团队(网址:http://gonglab.tju.edu.cn/)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工程管理人才。以“四个面向”为遵循,以《矛盾论》《实践论》为指导,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团队开发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计算化学新方法,通过机器学习与高通量筛选,设计应用于包括烷烃脱氢在内的重要化工催化过程的新型催化剂和工艺;在“双碳”背景下,引领光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电催化CO2还原制液体燃料等新能源前沿领域发展,在过程模拟指导与反应工程研究中,推进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落地;面对芯片与半导体产业亟需解决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创新薄膜技术,打破技术封锁壁垒。

 660 (1)     

        

       


  • 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s
多相催化,低碳工业催化,CO2转化利用,芯片与半导体化工,人工智能+催化,新能源与氢能
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2. 机电结构优化与控制 研究内容:在对机电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的基础上,运用控制理论进行结构参数的调整,使结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1. 仿生结构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仿生机械设计 研究内容:以仿生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对多相仿生结构(机构)材料进行整体布局设计。 整体布局设计。
团队展示

362afaccd0377806d11b996401154aa


项目情况

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负责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创新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经费充足。团队成员近几年承担课题:

1.    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类);

2.    低碳烃类加脱氢微区热耦合机制及系统强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类);

3.    基于化学链循环的低能耗丙烷脱氢载氧体设计及工艺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

4.    低碳碳氢能源化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5.    能源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6.    薄膜沉积的化工基础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7.    颗粒学及多相流的多尺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    温室气体催化反应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

9.    薄膜光催化,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0.    光/电催化烯烃环氧化与CO2还原耦合系统的固载化分子催化剂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11.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转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12.    丙烷脱氢Pt系合金催化剂的理论筛选与科学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

13.    吸收增强式生物乙醇化学链重整制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

14.    CoCu基二氧化碳还原反应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15.    窄禁带半导体光解水电极的三维纳米构筑及表面薄膜修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

16.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廉价催化剂的筛选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7.    化学链制氢载氧体材料研制,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技术开发;

18.    铂基催化剂丙烷脱氢反应中积碳生成机理的计算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荣誉奖项

2023年: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第六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杰出科学家。

2021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首届科学探索奖、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入选第四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C Research Influential Researcher 、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energy。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七)。

2017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日本化工学会The SCEJ Award for Outstanding Asian Researcher and Engineer、Lectureship Award in Osaka-Kansa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atalysis、美国化学学会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Lectureship Award。

2016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世界经济论坛(WEF)青年科学家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

2015年:天津市劳动模范。

2014年:第六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创新奖、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大学第七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2013年: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第十二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2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Scopus青年科学家奖。

2011年:天津市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大学第十七届十佳杰出青年(教工)。

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青年化学家奖—提名奖。

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论文发表

近年来,团队成员在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Nature EnergyNature Chem、Nature Rev ChemNature Rev MaterChemSci Adv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IChE JAdv MaterChem RevAcc Chem Res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被引用32000余次。


代表性封面文章:

2


近两年代表性论文(* 通讯作者):

1. Sai Chen, Yiyi Xu, Xin Chang, Yue Pan, Guodong Sun, Xianhui Wang, Donglong Fu, Chunlei Pei, Zhi-Jian Zhao, Dong Su, and Jinlong Gong*, Defective TiOx Overlayers Catalyze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Promoted by Base Metals,  Science, 2024, 385, 295-300 (Cover Story). (IF=44.7)

2. Wei Wang, Sai Chen, Chunlei Pei, Ran Luo, Jiachen Sun, Hongbo Song, Guodong Sun, Xianhui Wang,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Tandem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and Surface Oxidation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Propylene Synthesis, Science 2023, 381, 886-890. (IF=44.7)

3. Jinlong Gong*, David C. Shallcross*, Yan Jiao*, Venkat Venkatasubramanian*, Richard Davis*, and Christopher G. Arges*, Rethink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Nature Chem. Eng. 2024, 1, 127-133. 

4. Guodong Sun, Zhi-Jian Zhao, Lulu Li, Xin Chang, Shijia Sun, Chunlei Pei, Sai Chen, Tingting Zhang, Kaige Tian, Lirong Zhe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Metastable Gallium Hydride-Mediated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with H2 Cofeeding, Nature Chem. 2024, 16,  575-583. (IF=19.2) 

5. Xin Chang, Zhi-Jian Zhao, Zhenpu Lu, Sai Chen, Ran Luo, Shenjun Zha, Lulu Li, Guodong Sun, Chunlei Pei, and Jinlong Gong*, Designing Single-Site Alloy Catalysts using a Degree-of-isolation Descriptor, Nature Nanotechnol. 2023, 18, 611-616. (IF=39.9)

6. Jie Du, Gong Zhang, Xiao Ma, Qingfeng Chang, Hui Gao, Chaoxi Wang, Xiaowei Du, Shuying Li, Tuo Wang, Zhi-Jian Zhao, Peng Zhang*, and Jinlong Gong*,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to Ethanol on Zn-coordinated Cu Sites Formed by an Atmosphere-induce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Adv. Funct. Mater. 2024, 2410339. (IF=18.5)

7. Xiaoyun Lin, Xiaowei Du, Shican Wu, Shiyu Zhen, Wei Liu, Chunlei Pei, Peng Zhang*,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Machine Learning-assisted Dual-atom Sites Design with Interpretable Descriptors Unifying Electrocatalytic Reactions, Nature Commun. 2024, 15, 8169. (IF=14.7)

8. Pingping Wei, Sai Chen, Ran Luo, Guodong Sun, Kexin Wu, Donglong Fu, Zhi-Jian Zhao, Chunlei Pei, Ning Yan, and Jinlong Gong*, Stable and Homogeneous Intermetallic Alloys by Atomic Gas-migration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Nature Commun. 2024, 15, 8157. (IF=14.7)

9. Wanyu Deng, Peng Zhang, Yu Qiao, Georg Kastlunger, Nitish Govindarajan, Aoni Xu, Ib Chorkendorff, Brian Seger*, and Jinlong Gong*, Unraveling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of C2+ Product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O Reduction, Nature Commun. 2024, 15, 892. (IF=14.7)

10. Shujie Wang, Bin Liu, Qingzhen Wang, Zichen Gong, Peng Zha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Decoupled Crystallization and Growth of BiVO4 Particles via Rapid Thermal Process for Enhanced Charge Separation, Adv. Funct. Mater. 2024, 34, 2403019. (IF=18.5)

11. Zheyuan Ding, Sai Chen, Tingting Yang, Zunrong Sheng, Xianhua Zhang, Chunlei Pei, Donglong Fu,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Atomically Dispersed MoNi Alloy Catalyst for Partial Oxidation of Methane, Nature Commun. 2024, 15, 4636. (IF=14.7)

12. Xin Chang, Zhenpu Lu, Ran Luo, Xianhui Wang, Guodong Sun, Donglong Fu,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Microenvironment Engineering of Non-Noble Metal Alloys for Selective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Chem 2024. (IF=19.1)

13. Qingzhen Wang, Bin Liu, Shujie Wang, Peng Zha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Highly Selective Photo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by Crystal Phase-modulated Nanocrystals without Parasitic Absorption, Proc. Natl. Acad. Sci. 2024, 121, e2316724121. (IF=9.45)

14. Xianhua Zhang, Chunlei Pei,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Towards Green and Efficient Chemical Looping Ammonia Synthesis: Design Principles and Advanced Redox Catalysts, Energy Environ. Sci. 2024, 17, 2381-2405. (IF=32.4)

15. Shixuan Zhao, Bin Liu, Kailang Li, Shujie Wang, Gong Zhang, Zhi-Jian Zhao,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A Si Photoanode Protected with TiO2/Stainless Steel Bilayer Stack for Solar Seawater Splitting, Nature Commun. 2024, 15, 2970. (IF=14.7)

16. Xiaowei Du, Peng Zhang, Gong Zhang, Hui Gao, Mengmeng Zha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Confinement of Ionomer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Reduction Reaction via Efficient Mass Transfer Pathways, National Sci. Rev. 2024, 11, nwad149 (Cover Story). (IF=16.3)

17. Yongtao Wang, Xiaoyun Lin, Gong Zhang, Hui Gao, Zhi-Jian Zhao, Peng Zha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Highly Selective NH3 Synthesis from N2 on Electron-rich Bi0 in a Pressurized Electrolyzer, Proc. Natl. Acad. Sci. 2023, 120, e2305604120. (IF=9.45)

18. Yiyi Xu, Sai Chen, Xin Chang, Zhi-Jian Zhao, Chunlei Pei, Guodong Sun, Xianhui Wang, Tingting Zhang, and Jinlong Gong*, Ultrathin TiOx Nanosheets Rich in Tetracoordinated Ti Sites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ACS Catal. 2023, 13, 6104-6113. (IF=11.3)

19. Xianghong Li, Peng Zhang, Chengsheng Yang, Zhongyan Wang, Xiwen Song,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Fast-response Nickel-promoted Indium Oxide Catalysts for Carbon Dioxide Hydrogenation from Intermittent Solar Hydrogen,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1901. (IF=16.1)

20. Yan Lin, Tuo Wang, Zifan Pang, Lili Zhang, Gong Zhang, Hui Gao, Peng Zhang, Chunlei Pei, and Jinlong Gong*, Tunabl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Ethanol and Ethylene with Controllable Interfacial Wettability, Nature Commun. 2023, 14, 3575. (IF=14.7)

21. Jing Zhao, Peng Zhang, Tenghui Yuan, Dongfang Cheng, Shiyu Zhen, Hui Gao, Tuo Wang, Zhi-Jian Zhao,and Jinlong Gong*, Modulation of *CHxO Adsorption to Facilitat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to CH4 over Cu-based Catalysts, J. Am. Chem. Soc. 2023, 145, 6622-6627. (IF=14.4)

22. Xiaoyun Lin, Yongtao Wang, Xin Chang, Shiyu Zhen, Zhi-Jian Zhao*,and Jinlong Gong*, High-Hhroughput Screening of Electrocatalysts for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s Accelerated by Interpretable Intrinsic Descriptor, Angew. Chem. Int. Ed. 2023, 62, e202300122. (IF=16.1)

23. Gong Zhang, Lulu Li, Zhi-Jian Zhao,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Electrochemical Approaches for CO2 Conversion on Copper-based Catalysts, Acc. Mater. Res. 2023, 4, 212-222  (Cover Story). (IF=12.6)

24. Xianhui Wang, Chunlei Pei, Zhi-Jian Zhao, Sai Chen, Jiachen Sun, Hongbo Song, Guodong Sun, Wei Wang, Xin Chang, Xianhua Zhang and Jinlong Gong*, Coupling Acid Catalysis and Selective Oxidation over MoO2-Fe2O3 for 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Propane, Nature Commun. 2023, 14, 2039. (IF=14.7)

25. Lulu Li, Zhi-Jian Zhao, Gong Zhang, Dongfang Cheng, Xin Chang, Xintong Yuan, Tuo Wang, and Jinlong Gong*, Neural Network Accelera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Dynamic Structure-Performance Relations of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over SnOx Surfaces, Research 2023, 6, 0067 (Cover Story). (IF=8.5)

26. Sai Chen, Ran Luo, Zhi-Jian Zhao, Chunlei Pei, Yiyi Xu, Zhenpu Lu, Chengjie Zhao, Hongbo Song, Lirong Zheng, and Jinlong Gong*, Concerted Oxygen Diffusion via Heterogeneous Oxide Interface for Intensified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Nature Commun. 2023, 14, 2620. (IF=14.7)

27. Ran Luo, Sai Chen, Xin Chang, Shijia Sun, Chunlei Pei, Zhi-Jian Zhao*, and Jinlong Gong*, Role of Delocalized Electrons on the Doping Effect in Vanadia for 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Chem 2023, 9, 2255-2266. (IF=19.1)


学生培养

        团队坚持五育并举,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有5人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6人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天津大学优博基金、14人荣获国家奖学金等。

640 (1) 


      团队鼓励学生既锻炼严谨求实的科研思维,又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此,课题组建设特色荣誉表彰体系,分别设立学术类(科研学术、最佳进步、学术新星)、服务类(领导能力、科研服务)、素质类(互助互爱、体育运动)三类奖励荣誉,以榜样引领推动营造向上向好的学习成长氛围。目前,课题组多名学生获评校级学生标兵、十佳杰出青年、院级科创英才等荣誉,课题组2支学生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金奖。

学生培养1


      团队始终关心、关爱每位成员的成长、成才并为按时毕业、职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撑。通过系列就业留学经验分享会、师生就业座谈会以及资深HR的一对一指导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既拓展了国际视野,也科学开展职业规划,综合提升团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个人与职业的良性匹配与发展。

学生培养2

        

      我们的毕业生有相当的一部分选择了继续深造,在化工领域开展博士或博士后的工作,基本都进入了国内外顶尖高校。

学生培养3

出国深造1


       除了出国深造,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入职国家重点化学化工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有一些同学在学成之后回国,在高校任职。毕业生们也不断获得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的青睐。

学生培养4





国际学术交流

        团队成员均具有海外教育工作背景,研究内容与国际前沿领域接轨。团队学术气氛浓厚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团队与美国、欧洲、英国、新加坡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640

2023.11.21—欧洲催化理事会主席、乌得勒支大学(荷兰)Weckhuysen教授应邀以“Advances in Operando Spectroscopy and Microscopy of Catalyst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Society”为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


20191128

2019.11.28—ACS Catalysis副主编、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Trieste)的Paolo Fornasiero教授应邀以“Smart Catalysts and To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为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并与课题组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81014

2018.10.14—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Liang-Shih Fan教授应邀以“Metal Oxide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Chemical Looping Technology for Fossil Energy Conversion” 为主题,与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并促成了进一步的学术合作。


20180825

2018.08.25—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教授、化工三大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的主编 Prof. Anton P.J. Middelberg应邀以 “Bio-inspired Approaches to Interfacial Chemical Engineering” 为主题,与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


20180416

2018.04.16—韩国首尔大学的Taeghwan Hyeon教授教授应邀以 “Chemistry for Nano, and Nano for Medicine & Energy” 为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


20180323

2018.03.23—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Michael Grätzel应邀以“Mesoscopic Photosystems For Generation of Electricity and Fuels from Sunlight”为主题进行了学术讲座。


科研条件

         研究团队依托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平台,具备模型催化、光/电催化、热催化、计算化学、多相流模拟等研究方向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研究团队与北京同步辐射中心、上海光源国家科学中心、天河超算中心、天津理工大学电镜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单位资源共享、保持紧密合作。

1. 实验室场景+办公室场景

图片1

实验室

图片2

办公室

2. 工业催化实验室

图片3

热催化反应性能评价仪器

图片4

热催化表征仪器

3. 电催化实验室

图片12

电催化实验室

图片8

光电+电化学测试装置

图片9

电化学测试及表征装置

4. 薄膜沉积实验室


多样化原子层沉积系统+不同规模磁控溅射系统

图片6

其他类型沉积系统

图片7

薄膜+光电表征仪器

5. 计算集群

图片10

高性能计算集群

6. 浙江研究院(宁波)

图片1


招生及招聘启事

硕士招生报名

1. 研究生招生导师团计划       

       竭诚欢迎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物理、化学、光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申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具有实验室科研经验或项目研究经历的同学优先。

       所接收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应具有毕业院校的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毕业院校应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之一,或者本科所学专业所属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排名A-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申请方式:

       请发送CV(包括主要课程成绩及科研兴趣)至p_zhang@tju.edu.cn,标题请注明“新能源化工团队申请-姓名”。此外,请在学院规定的截止日期前登录天津大学推免系统(http://202.113.8.92/gstms/examineeIndex.action),完成相关信息填报:申报类型选择“导师团”,学院选择“化工学院”,团队选择“新能源化工团队”。

       如有疑问,可通过上述邮箱咨询。

       注:导师团计划的招生名额为学校额外分配给团队的名额,不占用正常招生名额,且与其他报名途径独立。申请导师团计划的同学,请勿在夏令营或推免生报名系统中重复报名。

2. 本校/外校推免

       申请人需为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或综合成绩名列本专业前茅;且要求被推荐高校列入推免生名单。详情见天津大学研招网(https://yzb.tju.edu.cn/)发布的《天津大学招收2025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3. 全国统考

       申请人需符合教育部及天津大学相关的报考条件。详情见天津大学研招网(https://yzb.tju.edu.cn/)发布的《天津大学202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博士招生报名

1. 研究生招生导师团计划       

       欢迎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物理、化学、光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申报。申请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好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申请人应为学历教育应届硕士毕业生(其中境外所获得学位者需出具“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证书)。本科毕业院校需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所学专业所属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B+档及以上的重点高校;硕士毕业院校需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关领域的中科院院所,或所学专业所属学科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B+档及以上的其他重点高校。

       申请方式:

       请发送CV(包括教育经历、研究方向及科研兴趣)至p_zhang@tju.edu.cn;saic@tju.edu.cn,标题请注明“新能源化工团队申请-姓名”。此外,请登陆天津大学博士招生管理系统(http://202.113.8.92/bszs/)或天津大学研招网(https://yzb.tju.edu.cn/进行网上报名。

       注:导师团计划的招生名额为学校额外分配给团队的名额,不占用正常招生名额,且与其他报名途径独立。

2. 本校/外校推免生直博

       申请人必须是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或综合成绩名列本专业前茅;且要求被推荐高校列入推免生名单。详情见天津大学研招网(https://yzb.tju.edu.cn/)发布的《天津大学招收2025级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及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3.本博贯通

      本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采用“申请——审核”制进行选拔,由学生自愿提出申请,以课程成绩和学术潜质为选拔条件。通过培养、考核、分流等实现动态管理。申请人需为天津大学本科生,且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成绩或综合成绩名列本专业前茅。

4.化工学院优异生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于第五学期开展优异生报名及遴选工作,并聘请优异生指导教师,在其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优秀优异生(不超过当年优异生选拔总数10%)将由学院推荐参与本校直博选拔。

      化工学院优异生选拔条件:(1)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 (2)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未解除的处分记录,无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3)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身心健康并达到体育教学基本要求。 (5)化工新工科领军班的学生前两年的加权平均成绩在85.0分以上(含85.0分);化工学院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前两年的加权平均成绩排名在 15.0%以上(含 15.0%)且成绩在80.0分以上(含80.0分)。

5. 校内硕博连读

       申请人应为天津大学2023级、2024级在学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6. 普通招考(“申请-审核”制)

       申请人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境外所获得学位者需出具“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证书);(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证或硕士毕业证);(3)获得学士学位6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到录取当年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以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提交本科成绩单以及在报考专业已经学过的硕士课程成绩证明(包括全部必修课和学位课,且成绩合格),并提供在报考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我校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或在科学研究等本职工作中已取得重要成果,其中至少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

       详情见天津大学研招网(https://yzb.tju.edu.cn/)发布《天津大学2025年统考博士招生简章》


博士后招聘
1. 招聘岗位

人工智能与计算(1-2人)

(1) 有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方法对材料进行开发的相关经验;能够熟练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等为代表的计算机模拟方法对催化机理进行解析。

(2) 博士具有催化等相关方向研究背景者优先。

工业催化(3人)

(1)具有多相催化剂制备、(原位)表征或催化剂成型及工程制备相关经验;有扎实的催化研究背景。

(2)博士具有烷烃转化、固废资源化或CFD模拟经验者优先。

(3)催化剂工程化工作地点可选择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

电催化(2人)

(1)具备电化学、有机催化、电催化机理表征(如原位红外、原位拉曼、差分电化学质谱、扫面电化学显微镜)等相关研究经验。

(2)具备反应器设计、自动化控制等相关研究经验,能够完成电催化反应器规模化放大者优先。

2. 申请条件及要求

(1) 已取得或即将博士学位,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 具有独立科研能力,有志于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研究,勇于探索和承担有挑战性的任务。

(3) 责任心强,好学上进,追求卓越,具备工匠精神和团队精神。

(4) 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上述相关学科领域发表过1篇以上的高水平论文。

3. 相关待遇

(1) 薪资、保险等按照国家和天津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税前年薪30万+(含政府各项补贴),可根据团队内部情况参与绩效分配;浙江研究院博士后按照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2) 天津大学提供条件优越的公租房及其他配套,包括博士后公寓和子女入学等,具体政策请咨询天津大学人事处博士后办公室。

(3) 课题组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完备的设备及实验条件,并协助申请国家各类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 (已有六人次成功申请国家级基金项目)。

4. 申请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发送至dl_fu@tj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姓名+应聘方向+学校+专业”,初选合格者,将通知安排面试,此招聘长期有效。应聘材料包括:

(1) 个人简历(含学术成果列表)。

(2) 研究兴趣及博士后研究计划与未来职业规划陈述。

(3) 博士论文简介(限1页)及可证明科研能力的其他相关电子文件。


学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学生信息
入学日期
所学专业
学号
学位
招生信息
当前位置:教师主页 > 招生信息
招生学院
招生专业
研究方向
招生人数
推免人数
考试方式
招生类别
招生年份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

分享
回到
首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