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天津大学亦城亦乡研习组是在副院长、城乡规划系主任曾鹏教授的带领下,联合副系主任蹇庆鸣副教授、蔡良娃副教授、王雨副教授、解永庆副教授和郭园源副研究员共同设立。研习组依托于天津大学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和天津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以“城”和“乡”两大视角开展科研活动。组合融合多学科背景,吸收建筑学、地理学、GIS、生态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优秀力量,致力于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和乡镇地区规划的深入探索。具体方向包括: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宜居村镇规划发展模式研究、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乡规划、韧性城市与空间韧性优化、儿童友好型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的新理念与新技术、区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与政策。
亦城亦乡研习组目前拥有导师4名,在读博士生5名,研究生38名,其中已毕业12人,均就职于国家部委和国内各大规划设计院。目前已发表SCI论文十余篇,CSSCI、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其他重要中文期刊论文20余篇,发表国内外主要规划会议论文近百篇。研习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参与《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雄安新区集中安置区城市设计》等国家重点项目;主持多项北京副中心村镇规划编制项目;聚焦大运河保护等国家战略,主持武清区大运河保护利用规划实践项目;主持多项区县级、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项目。
亦城亦乡研习组多次组织团队赴国际知名高校访问交流,与国际一流大学重点实验室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研习组成员多次赴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
欢迎对“城”“乡”有思考、有疑问、有想法、乐分享的同学加入。
建筑学院副院长、城乡规划系主任、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滨海城市安全与数字防灾”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副主任
研究方向:
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 \ 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 \ 韧性城市与智慧规划
学术兼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村镇建设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委会秘书长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低碳大学联盟专家组委员
中国科技名词城乡规划学科编委会委员
天津市创新类团队建设专项团队带头人
天津市科协第九届委员
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
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FCL)、天津大学亦城亦乡工作室负责人
欧盟UKNA(Urban Knowledge Network Asia)研究机构借调研究员
城乡规划系副主任,小城镇规划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科研方向:
低碳城市;小城镇规划与建设;韧性城市;
学术兼职: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委员
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和地理学院访问学者
法国波尔多建筑景观设计学院访问学者
科研方向:
1、城市与建筑美学理论
2、城市旧区公共安全优化
3、参数化建筑设计方法与美学理论
天津大学北洋学者英才计划长聘副教授
研究方向:
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的新理念与新技术
城市空间韧性优化策略
学术兼职: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委会委员
英国城乡规划协会(TCPA)会员
解永庆
英才副教授
研究方向:
区域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
乡村发展与乡村规划
郭源园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城市交通规划与政策
土地利用与交通
城市与区域经济
城市更新
团队主持的主要横向项目
雄安新区建筑风貌导则
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青岛市黄岛区藏马山项目概念性规划
通州区张家湾镇北大化村、三间房村等10个村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肃宁县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年)编制
武清区运河两侧城市设计规划项目
武清区教育设施布局评价及专项规划编制项
天津市东丽湖2-4#地块规划研究
天津市武清区103国道综合提升城市设计研究
中国北方钢贸服务中心建筑方案设计研究
河南省荥阳市郑上路两侧城市设计研究
滨海城市重大安全设施布局与高风险地区灾害的智慧防范策略
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京津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
资源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以吉林省舒兰市为例
井冈山“一带多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城镇排头村下排头自然村规划设计
井冈山美丽乡村古城镇长望村规划设计
京津产业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
维亚康姆文旅特色小镇
肃宁县多片区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天津市外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内生发展能力测度研究
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政策的空间响应与制度优化研究
近五年已发表论文:
[1] Zeng, P., Wei, M., & Liu, X. (2020).Investig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Urban Vitality UsingBicycle-Sharing Data. Sustainability, 12(5).
[2] Huang, H., Yang, H., Deng, X., Zeng, P., Yong,L. I., Zhang, L., & Zhu, L. (2019).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Urban HeatIsland on Respiratory Diseases.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48(9),1636-1646.
[3] Huanchun, H., Hailin, Y., Xin, D., Cui, H.,Zhifeng, L., Wei, L., & Peng, Z. (2020).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of Urban Thermal Field Intensity Using Big-Data-Based GIS. SustainableCities and Society,.
[4] 曾鹏,李晋轩.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政策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0(04):67-74.
[5] 李媛媛,曾鹏,李晋轩.他山之石:城市存量空间适老化更新的规划实践与运营机制研究——日本经验的阐释[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4):300-308.
[6] 曾鹏,奚雪晴,蔡良娃.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天津市旧居住区儿童安全出行路线比较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20(03):38-46.
[7] 曾鹏,李媛媛,李晋轩.日本住区适老化更新的演进机制与治理策略研究[J/OL].国际城市规划:1-17[2020-07-15].https://doi.org/10.19830/j.upi.2020.107.
[8] 曾鹏,李晋轩.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与政策演进的时空响应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J].城市规划,2020,44(04):43-52+105.
[9] 曾鹏,朱柳慧,蔡良娃.基于三生空间网络的京津冀地区镇域乡村振兴路径[J].规划师,2019,35(15):60-66.
[10] 曾鹏,蔡良娃.儿童友好城市理念下安全街区与出行路径研究——以荷兰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1):103-110.
[11] 曾鹏,李晋轩.城市创新空间的新发展及其生成机制的再讨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3):253-260.
[12] 蹇庆鸣,许海燕,苗展堂,何邕健.全域旅游视角下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析:以甘肃省天祝县为例[J].建筑创作,2017(05):156-161.
[13] 蹇庆鸣,苗展堂,何邕健.法国当代艺术类博物馆建筑的场所营造探析——以巴黎为例[J].城市建筑,2016(25):43-47.
[14] 夏青,崔晓光,蹇庆鸣,王义.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城市重点区段的城市设计——以焦作新区迎宾路重点区段两侧设计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21(04):233-239.
[15] Sun, Y., Wang, S., Wang, Y. 2020. Estimatinglocal-scal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sing nighttime light satelliteimageries.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57, 102125. SCI
[16] Zhang, X., Sun, Y., Zheng, A., Wang, Y. 2020. Anew approach to refining land use types: predicting point-of-interestcategories using Weibo check-in data.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Geo-Information, 9(2), 124. SCI
[17] Wang, Y., and Shaw, D. 2018. The complexity ofhigh-density neighbourhoo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tensification, deregulation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43,578-586. SCI
[18] Wang, Y., Shaw, D. and Yuan,K. 2018. Gatedneighbourhoods, privatised amenities and fragmented society: Evidence fromresidential experi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ility,10(11), 4301. SCI
[19] Sun, Y., Du, Y., Wang, Y. and Zhuang, L. 2017.Examining associat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recreationalcycling behaviour by street-level Strava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6), 644. SCI
[20] Wang, Y. 2016. Assessing the social sustainabilityof urban neighbourhood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21] Wang, Y. 2014. The Framework of SocialSustainability for Chinese Communities: Revelation from Western Experiences,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3),4-17. ESCI
[22] Wang, Y. 2018. Decentralisation in aSuburbanisation Era? Evidence from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growth inTianjin. China’s New Urban Agenda Conference-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nchester, 2018
[23] Wang, Y. 2018. The evolution of sustainabilityin planning 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Tianjin master plans 1986 to 2016.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Green Cities, Business,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Design, & Technology, Nancy, 2018
[24] Wang, Y. 2018. The Changing SpatialDistribution and Segregation of Migrants in Chinese Cities - A comparison ofTianjin, Hangzhou and Chengdu, 2000-2010. Invited Speaker, International Forumof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ural DevelopmentInstitute, Beijing, 2018
[25] Wang, Y. 2017. Green Neighbourhood Units for aHigh-density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Singapore Orchard Area. Seven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tructed Environment, Krawkow, 2017
[26] Wang,Y. 2017. Space, society and safety: a case study of new neighbourhoods inShenzhen.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London,2017
[27] Wang,Y. 2016. Comparing the variation between‘migrant communities’ and ‘middle-class communities’ in China: an assessment ofcommunity facilities satisfaction in Shenzhen, Conference on Migration -LookingBeyond the Refugee Crisis, Sheffield, 2016
曾鹏老师带领前往日本九州大学交流学习
曾鹏老师带领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
研习组日常科研例会与方案讲评
研习组团建活动
名额说明
研习组常年招收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6名,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1名,工程博士1名。
生源要求
招收学生的原专业方向应为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本团队鼓励相关学科的跨学科优秀人才报考。
联系方式
曾鹏老师邮箱:urbanplan@tju.edu.cn
蹇庆鸣老师邮箱:jianqingming@tju.edu.cn
蔡良娃老师邮箱:cailw@163.com
王雨老师邮箱:yu_wang2019@tju.edu.cn
解永庆老师邮箱:bingxixie@163.com
郭源园老师邮箱:yuanyuanguo@tju.edu.cn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