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AA创研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由张颀教授及其指导的硕博士研究生和几位青年教师组成。工作室强调科学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作为现行建筑教育体制下设计教学的重要补充,结合“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乡村聚落更新与传统民居保护、建筑更新”等方向,“通过实验性、研究型设计项目,注重既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同时发现深化研究的契机,并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想’需要通过多少努力才能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
多年来,“AA创研工作室”已培养160多名硕士研究生和40多名博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多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的骨干,为建筑领域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AA创研工作室”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项目课题一“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装配式住宅生态化结构体系研究”项目分项“村镇装配式住宅围护系统与被动房关键技术”课题一“宜居村镇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面上项目“基于传统民居模块化分析的装配式生态农宅设计研究”、青年项目“医疗建筑开放体系研究”、“基于SCEI模型和建筑评测体系的知识办公空间环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建筑外檐更新中硬质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等课题。
近年“AA创研工作室”完成多项建筑设计项目。建筑保护更新项目包括天津政协俱乐部、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天津鼓楼街区A地块、利顺德大饭店、天津市第一饭店、德式风貌保护区、原天津印字馆等。文教建筑包括石家庄正定青少年宫、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教学组团、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泰达城展示中心、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河北省图书馆、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理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北院、河北中医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图书馆、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纪庄子教堂、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职工服务中心等。乡村建设项目包括金寨华润希望小镇规划与建筑设计、井冈山希望小镇规划与建筑设计等。这些建筑创作实践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包括: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1项、银奖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1项;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河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
张颀,男,1957年生于中国天津,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8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1996年毕业于神户大学,建筑学专业博士。现任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建筑更新、建筑遗产保护、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乡村聚落更新与传统民居保护等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现担任教育部“111引智计划”《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生态城河湖岸带水景观构件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课题;主持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建筑外檐更新中硬质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发表相关论文一百余篇,多次获得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代表作品及荣誉获奖:
1.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2009(10);国优银奖,2009(11);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12);
2.泰达城展示中心,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8(10);
3.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及改造工程,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0(12);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2013(7);
4.河北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河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2(5),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2013(10);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3(11);
5.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教育部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3(6);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2013(10);
6.卧龙镇中心小学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3(10);
7.天津意式风情区中央商务区办公楼, 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2013(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2013(10);
8. 中国建筑学会,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2012(8);
9. 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教育奖,2012(12);
10.正定新区青少年宫,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20(5);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20(33);
黄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200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美国伯尔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委员。科研方向包括可持续建筑、建筑与气候、健康环境、建筑的开放性和可持续更新研究、医疗建筑设计研究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担任国内外多家专业学术期刊审稿人。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医疗建筑开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51108302),2012年1月—2014年12月,项目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项目编号:51338006),2014.1—2018.12,项目骨干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项目中的课题一“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课题编号:2016YFC0700201),2016.7—2020.12,项目骨干
4.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建筑外檐更新中硬质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3JCYBJC19800),2013-04—2016-03,项目骨干
专著教材:
1. 黄琼,贾倍思,刘燕辉,娄霓,Stephen Kendall,杨小东,张磊,仲继寿主编,城市化进程下的长效建筑,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 ISBN978-962-7757- 09-2
2. 杨昌鸣、贺静、黄琼等编著,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1, ISBN:9787802424654
3. 黄琼译著,世界建筑空间设计·室内空间 3——美国、加拿大专辑(Interior Space of the USA and Canada, Volume3,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荣誉获奖:
1. 2011年,获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成果奖"(Young Research Award),美国波士顿
2. 2012年,获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颁发的"青年研究学者成果奖"(Young Research Award),中国北京
王志刚,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201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博士。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装配式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井冈山-天津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地区建筑专委会委员。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科技学部高级研究助理、江西省井冈山市副市长(挂职)、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高密度居住、装配式建筑及数字化设计。
荣誉获奖:
1.第二届CCDI天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2)
2.天津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2012)
3.天津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1、2019)
4.亚洲建筑新人战优胜奖优秀指导教师(2012)
5.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6.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评选优秀指导教师
7.首届霍普杯大学生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一等奖指导教师
8.中联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9.Revit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10.《中国建筑教育》清润杯大学生论文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
11.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7)
12.天津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7)
13.天津市优秀勘察设计奖二等奖(2019)
14.第17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指导教师(2019)
张安晓,男,讲师。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微气候研究、建成环境与人的行为研究及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共计发表国际论文十余篇,SCI论文他引100余次;国际/国内建筑竞赛获奖十余次;教学成果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优秀教案。担任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uilt Environment、Smart an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审稿人。
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项目中的课题一“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和方法体系”(课题编号:2016YFC0700201),2016.7—2021.06,参加;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项目编号:51338006),2014.1—2018.12,参加;
荣誉获奖:
2014年,指导学生葛康宁、沈馨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作业(共同指导:王迪);
2014年,参与编写教案《主题俱乐部设计——关于行为与空间的设计研究》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评为优秀教案(编写:张昕楠,共同参与:王迪、辛善超);
2019年,获“天津市优秀勘察最美乡村设计二等奖”(项目主持人:张颀教授)。
近年来,工作室在建筑更新与改造、绿色建筑、乡村建设等研究方向,主持的研究项目与横向项目如下:
[1]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和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2019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2015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SCEI模型和建筑评测体系的知识办公空间环境研究,2013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疗建筑开放体系研究,2012
[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生态城河湖岸带水景观构件技术研究
[1] 教育部“111引智计划”,低碳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2012
[2]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建筑外檐更新中硬质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技术研究,2016
[1]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2006
[2] 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设计,天津市,2011
[3] 四川省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2011
[4] 河北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河北省石家庄市,2011
[5] 天津意式风情区中央商务区,天津市,2012
[6] 天津泰达城展示中心,天津市,2007
[7] 正定新区青少年宫,河北省正定县,2019
[8] 金寨华润希望小镇,安徽金寨吴家店镇,2016
[9] 天津大学富力星阅读体验舱,天津市,2015
[10] 天津鼓楼街区A地块(西北区),天津市,2007
[11] 天津政协俱乐部修缮设计,天津市,2005
[12] 天津市第一饭店修缮设计,天津市,2012
[13] 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江西省井冈山市,2017
[14] 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天津市,在建
[15] 天津太阳城中学,天津市,在建
部分获奖项目如下: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2009(10);国优银奖,2009(11);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年建筑创作大奖,2009(12);
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及改造工程
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0(12);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银奖,2013(7)
卧龙耿达一贯制学校
教育部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3(6);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2013(10);
河北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
河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2(5),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金奖,2013(10);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3(11);
天津意式风情区中央商务区办公楼
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3(7);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2013(10);
泰达城展示中心
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08(10);
正定新区青少年宫
天津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20(5); 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20(33)
[1]王莹莹,黄琼,张颀.基于建筑空间尺度的环境感知与能耗研究[J].建筑节能,2020,48(01):13-19+84.
[2]马宇婷,黄琼,张颀.结合被动策略和能耗分析的建筑形式生成研究——以天津市泰达一大街展览馆为例[J].建筑节能,2019,47(01):71-81.
[3]安琪,黄琼,张颀.基于能耗模拟分析的建筑空间组织被动设计研究[J].建筑节能,2019,47(01):63-70.
[4] 刘吉臣,高莹,侯寰宇.基于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实践研究[J].工业建筑,2019,49(2):184-188.
[5]刘吉臣,高莹,侯寰宇.BIM+GREEN:高性能建筑设计实践探索[J].建筑节能,2019,47(03):5-8.
[6]黄琼,张祎,张颀.建筑外遮阳百叶形式对视觉通透度影响研究[J].建筑节能,2018,46(12):8-13.
[7]刘佳宁,黄琼,张颀.基于建筑能耗模拟的建筑立面被动设计研究——以天津泰达一大街展览馆为例[J].建筑节能,2018,46(12):14-20+31.
[8]刘魁星,王阳,刘刚,张颀.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拆分方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51(05):522-526.
[9]温亚,张颀,王志刚.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模式研究——以井冈山地区为例[J].新建筑,2018(02):118-122.
[10]张颀,钟山,王志刚.赣西南地区客家民居空间组构演变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159-165.
[11]黄琼,张颀,杜一鸣.陶瓷饰面砖混合废料再生循环利用之实践探索[J].新建筑,2018(01):82-85.
[12]侯寰宇,张颀.共享空间的形态演进与生态发展[J].新建筑,2018(01):104-108.
[13]侯寰宇,黄琼,高莹.寒冷地区共享空间形态布局的低能耗设计研究[J].世界建筑,2018(12):104-128.
[14]侯寰宇,张颀.共享空间的形态演进与生态发展[J].新建筑,2018,(1):104-108.
[15]田一辛,黄琼,赵敬源,张安晓.寒冷地区低能耗办公建筑布局研究[J].建筑节能,2018,46(07):8-12.
[16]高翰文,刘真,田一辛.蓝晓科技新材料产业园办公楼设计[J].陕西建筑,2018(06):1-3.
[17]张颀,钟山,王志刚.赣西南地区客家民居空间组构演变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159-165.
[18]王志刚,刘涵冰,张颀.农垦村镇演变规律及更新模式研究——以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8,(13):25-28.
[19]马思然,王志刚,张颀.设计的工具——基于传统聚落及民居空间形态研究的新乡土建筑设计[J].新建筑,2017(06):66-69.
[20]林舒玲,张颀.蜕变与复兴:安徽金寨徐家大院保护更新实录[J].城市建筑,2017(23):11-13.
[21]张颀,解琦.面向绿色、和谐的建筑学再思考[J].新建筑,2017(03):26-29.
[22]张颀,许蓁,邹颖,张昕楠,胡一可.变与不变、共识与差异——面向未来的建筑教育[J].时代建筑,2017(03):72-73.
[23]张颀.金寨华润希望小学与综合服务中心,安徽,中国[J].世界建筑,2017(05):84-85.
[24]张颀.不从纸上呈空谈:天大建筑学人鉴[J].世界建筑,2017(05):10-13.
[25]张颀.张颀自述[J].世界建筑,2017(05):26+138.
[26]王志刚,张颀,曲晓舟,吴征.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区性——以金寨华润希望小镇为例[J].城市建筑,2017(10):18-20.
[27]王南珏,黄琼,徐虹,张颀.寒冷地区酒店建筑中庭空间热环境实测与分析[J].建筑节能,2017,45(01):84-91.
[28]孙贻昭,黄琼.寒冷地区医院门诊大厅物理环境调研与建筑性能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建筑节能,2017,45(04):68-74+89.
[29]王南珏,黄琼,徐虹,张颀.寒冷地区酒店建筑中庭空间热环境实测与分析[J].建筑节能,2017,45(01):84-91.
[30]刘涵冰,王志刚,马思然.盒院——天津大学富力星集装箱阅读体验舱设计[J].建筑学报,2017(07):92-95.
[31]陈谋朦,黄琼,徐虹,张颀.寒冷地区会展建筑展厅空间界面对能耗的影响研究[J].建筑节能,2016,44(11):57-62.
[32]许炤斐,黄琼,徐虹,张颀.学校体育建筑空间与舒适度和能耗的调查研究[J].建筑节能,2016,44(09):66-72.
[33]张颀,王志刚,解琦,魏力恺,曲晓舟,林舒玲,杜一鸣.乡土再造:建筑师设计价值的四个表达[J].建筑学报,2016(08):96-100.
[34]张颀,郝铭,黄琼.天津大学建筑系馆立面改造及其外墙饰面材料的再生利用[J].建筑学报,2016(06):92-95.
[35]侯寰宇,张颀,黄琼.寒冷地区中庭空间低能耗设计策略图建构初探[J].建筑学报,2016(05):72-76.
[36]张早,张颀.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2):117.
[37]张颀.乡愁与梦想——金寨华润希望小镇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6(02):170-171.
[38]张颀,徐虹,黄琼.人与建筑环境关系相关研究综述[J].建筑学报,2016(02):118-124.
[39]侯寰宇,张颀,黄琼.寒冷地区中庭空间低能耗设计策略图建构初探[J].建筑学报,2016,(5):72-76.
[40]张早,张颀.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2):117.
[41]高莹,侯寰宇,吴伟东.基于SketchUp建筑性能模拟软件的介绍与展望[J].建筑技艺,2016,(7):96-98.
[42]Hong Xu,Qiong Huang,Gang Liu,Qi Zhang.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climate-responsive design strategies of ancienttimber-frame halls in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field measurements[J]. Energy& Buildings,2016,133.
[43]路红, 华北地区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天津市,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2015-12-16.
[44]王兰,黄琼,徐虹,张颀.酒店中庭空间体量对热环境和能耗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地区带天窗酒店建筑中庭为例[J].建筑节能,2015,43(11):66-73.
[45]魏力恺,张颀,张备,许蓁,张昕楠.Architable:基于案例设计与新原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556-561.
[46]杜一鸣,黄琼,王志刚,张颀.废弃外墙硬质饰面材料的乡村低技化再生实验[J].城市建筑,2015(31):52-54.
[47]黄琼,张颀.医院建筑开放体系及其涵容量研究[J].新建筑,2015(04):55-59.
[48]张颀,解琦.四川5·12灾后重建——卧龙自然保护区学校项目[J].城市环境设计,2015(Z2):168-169.
[49]张颀,王璐娟.此时此地的乡村建筑[J].城市环境设计,2015(Z2):167+166.
[50]张颀,徐虹,黄琼,刘刚.北方古代大空间建筑气候适应性初探[J].新建筑,2015(03):110-115.
[51]郑越,张颀.世界遗产保护发展趋势下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策略初探——基于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研究[J].建筑学报,2015(05):33-37.
[52]解琦,张颀.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宜居性”探讨[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2):7-10.
[53]林舒玲,张颀.普通乡村聚落更新中传统民居保护修缮设计——从安徽金寨徐家大院谈起[J].城市建筑,2015(10):36-39.
[54]郑越,张颀.我国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获奖项目调查研究[J].中国文化遗产,2015(02):62-69.
[55]苏夏,张颀.美国“事前性”历史环境保护探究——美国历史资源注册登录系统探析[J].建筑学报,2015(01):110-114.
[56]杨洁,黄琼,徐虹, 等.商场中庭组合对温度分布的影响[J].建筑节能,2015,(1):72-76.
[57]张睿.吴家店镇村落空间特色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1):181-183.
[58]张颀.张颀:规划森林,成就悉地[J].城市环境设计,2014(10):56.
[59]张颀.为什么是绿色建筑?[J].建筑与文化,2014(06):11.
[60]黄琼,倪旭玮,张颀.基于环境健康准则的绿色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6):19-23.
[61]侯寰宇,黄琼,张颀.公共建筑共享空间生态化设计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4(06):29-31.
[62]张颀,郑越,吴放,张键.古韵新生——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J].新建筑,2014(03):18-23.
[63]魏力恺,弗兰克·彼佐尓徳,张颀. 形式追随性能(J).建筑学报,2014(08).6-13.
[64]苏夏.美国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概念辨析[J].建筑与文化,2014(10):115-117.
[65]苏夏.美国历史环境保护内在动因解析[J].中国文化遗产,2014(05):88-95.
[66]吴征、王志刚 乡村规划的意象传承与更新——金寨希望小镇规划设计探索,小城镇建设,2014.3.
[68]陈谋朦,林舒玲,杨馥源,张安晓,张昕楠,胡一可.林岸线 自适应种植加工森林聚落[J].城市环境设计,2014(12):46-49.
[69]魏力恺,张颀,张静远,张昕楠,张备.C-Sign: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布局进化[J].建筑学报,2013(S1):28-33.
[70]魏力恺,张颀,黄琼,张昕楠,张早.建筑的计算性综合[J].建筑学报,2013(10):100-105.
[71]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张备. Architable:基于案例设计与新原型[A]. 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性设计与分析——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5.
[72]魏力恺,张颀,黄琼,张昕楠,张早. 建筑的计算性形式综合[A]. 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性设计与分析——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6.
[73]魏力恺,张颀,张昕楠,张静远,张备. C-Sign: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布局进化[A]. 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计算性设计与分析——2013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3:6.
[74]张颀,解琦,张键,吴放.四川汶川卧龙特区耿达一贯制学校[J].建筑学报,2013(08):52-55.
[75]张颀,解琦,张键,吴放.灾后重建:四川汶川卧龙特区耿达一贯制学校[J].建筑学报,2013(08):56-57.
[76]张颀,徐虹,黄琼,刘刚.北方寒冷地区古代大空间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研究[J].城市建筑,2013(03):104-108.
[77]Daisuke MATSUSHITA, Junzo MUNEMOTO,Yusuke TATSUOKA, Ryusuke NAKA and Zhang Xinnan; EXTRACTION OF CHRONOLOGICALSEQUENCE PATTERN BY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 - Analysis of work style based onthe working time-budget survey No.2;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76(668), pp.429-437, 2013-02;
[78]魏力恺,张颀,张静远,张昕楠,张备. C-Sign: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布局进化(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3(09). 28-33.
[79]魏力恺,张颀,黄琼,张昕楠,张早. 建筑的计算性综合(J),建筑学报,2013(10).88-93.
[80]魏力恺 译,Branchi等. 基于用户需求的空间高效利用(J),建筑学报,2013(01). 31-34.
[80]魏力恺 译,Josha等. 村镇形态蜕变下的建筑策略(J),建筑学报,2013(07). 16-25.
[81]魏力恺 译,Michael. 轻土设计:地域性实践与研究(J),建筑学报,2013(07). 3-7.
[82]李睿.从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谈高校老校区更新——以天津大学鞍山西道片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3,(2):112-116.
[83]张早,张颀.消隐的建筑,呈现的舞台——记2011年蛇形画廊临时展亭[J].建筑师,2012(06):72-75.
[84]魏力恺,张颀,张昕楠,张备.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工业建筑,2012,42(11):158-162+157.
[85]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走出狭隘建筑数字技术的误区[J].建筑学报,2012(09):1-6.
[86]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弗兰克·彼佐尔德.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溯源:走出狭义参数化设计的误区[A].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模拟·编码·协同——2012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2012:8.
[87]张颀.过去·现在·将来[J].城市环境设计,2012(Z2):65-66+64.
[88]孔宇航,张颀,黄一如,李保峰,徐卫国,朱玲,王竹,张鹏举,刘临安,张明.未来中国建筑教育论坛[J].城市环境设计,2012(Z1):193-199+178.
[89]王志刚,张颀,曲翠萃.殊途同归:东西方园林及景观设计比较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30-33.
[90]Qiong Huang、Xinnan Zhang, Study on the Design-Research Process forthe Primary System of Hospitals.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Building, Beijing, China,2012.
[91] Qiong Huang, Xinnan Zhang. Study on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on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 inHospitals:A Case Study by Using Interval PhotographingMatrix. Proceedings o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Changsha, China, 2012.
[92]黄琼、张昕楠,基于客观评测的医院建筑公共空间利用研究,城市建筑,2012(5): 28-30;
[93]王志刚、张颀、曲翠萃,殊途同归——东西方园林与景观设计比较,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94]王志刚、钟增炜,对参与式“工作营”模式的积极探索,建筑学报,2012.3
[95]王志刚,海外建筑在中国大家谈-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建筑,2012.3
[96]孟杰、张志哲、王志刚、张昕楠,织墙衔城纪——古城墙修复,城市环境设计,2012.12
[97] Wang Zhigang, Yuan Yiqian, Qu Cuicui,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Human Scale and Living Behavior inTridimensional Small-sized Apartment Design,Proceedings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s,EBRA 2012, 2012.10
[98]张昕楠、孔宇航,他山之石-浅析首届墨臣杯亚洲新人战,城市·环境·设计,No.68, 6-7, 2012(12);
[99]郑越、张昕楠、唐浩,老产业的新生命——捷克比尔森古泉啤酒厂更新对我国工业遗产更新的启示,工业建筑,2012年第06期;
[100]黄琼、张昕楠,基于客观评测的医院建筑公共空间利用研究——以间隔式影像采集矩阵研究法为例[J]城市建筑,2012(05);
[101]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走出狭隘建筑数字技术的误区(J),建筑学报,2012(09).1-6.
[102]魏力恺,张颀,张昕楠,张备.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工业建筑,2012(11).158-162.
[103]苏夏.从英国对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利用谈中国旧工业的保护[J].工业建筑,2012,42(12):5-8.
[104]苏夏.人文生态视野下城市历史区域保护及更新思考[J].工业建筑,2012,42(09):46-50+14.
[105]张颀,贺耀萱.天津泰达城展示中心[J].新建筑,2011(03):64-67.
[106]张颀,许蓁,赵建波.立足本土 务实创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03):22-23.
[107]张颀,贺耀萱.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1):25-30+52.
[108] Qiong H、Stephen K, Comparison of Plumbing Solutions of OpenBuilding Approaches with the Chinese Conventional Approach. Architecture in theFourth Dimension /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Building, Boston, US,2011:300-305.
[109]黄琼,追随建筑的理想--设计大师孟建民访谈及随感,新建筑,2011(3):92-97.
[110]黄琼、王峙,层级控制与系统分离, 城市建筑,2011(6):14-16.
[111]王志刚,闹市结庐——浅析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世界建筑,2011.2.
[112王志刚、袁逸倩,曲翠萃,快与慢——城市化进程中的天津老城厢改造与保护,城市空间设计,2011.1.
[113]Zhang Xinnan, Junzo MUNEMOTO, TetsuYOSHIDA, Daisuke MATSUSHITA, Hiroaki TAKAI and Katsuhiko HIRANO, A STUDY ONWORKERS’ PATTERNS OF SPACE USE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WORKPLACES WITH ANDWITHOUT PARTITION WALLS, AIJ, No.669, 2083-2091, 2011(11).
[114]Zhang Xinnan, Junzo MUNEMOTO, TetsuYOSHIDA, Daisuke MATSUSHITA, Takashi IZATO, Comparison of Workers' Stay andMovement in Territorial and Non-territorial Workplaces: An Analysis Using a UWB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No.10,335-342, 2011(11), Journal of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No.10, 335-342, 2011(11).
[115]QU Xiaoyu, Zhang Xinnan, DaisukeMATSUSHITA, An Analysis of The Room Use of Elderly Chinese Couple Living inUrban Apartment, 2011,Vol.10, No.2,pp.342-349,2011;
[116]Matsushita Daisuke , Tatsuoka Yusuke ,Munemoto Junzo , Naka Ryusuke , Zhang Xinnan;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behavior and worker's attribute: analysis of work style based on the workingtime-budget survey,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76(668), pp.1829-1838,2011-10.
[117]王迪、张昕楠,佛门传统的当代诠释——无锡灵山禅修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1(12).
[118]王志刚,张颀,张硕.映衬“迷狂”的“数据景象”——MVRDV对库哈斯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建筑学报,2010(10):76-79.
[119]刘克成,李保峰,郭卫兵,张立方,张颀,王兴田,李晓峰,孙一民,孔宇航.地域性与时代性——当代人居环境的求索[J].新建筑,2010(05):44-63.
[120]张颀,解琦.圭园工作室天津华汇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有限公司[J].时代建筑,2010(05):116-121.
[121]张颀.从调研到研究到设计[J].城市环境设计,2010(09):88.
[122]张颀,魏刚.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0(09):89-91.
[123]张颀.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保护性修缮与改造工程[J].城市环境设计,2010(09):92-95.
[124]张颀,魏刚.泰达城展示中心[J].城市环境设计,2010(09):96-99.
[125]彭礼孝,张颀,荆子洋,Martta Louekari,Teemu Kurkela,TuomasToivonen,Jussi Palva,Mikko Sumanen,Tuukka Vuori,孔宇航,黄晶涛,单增亮,朱翌友,张轲,梁井宇,祝晓峰,那日斯,庄慎,赵晴.2010年中国——芬兰建筑师论坛[J].城市环境设计,2010(08):124-137.
[126]张颀,朱小地,王兴田,孔宇航,崔彤,周恺.本土设计的使命[J].城市环境设计,2010(Z2):28-33.
[127]黄琼、王峙,基于IFD建筑体系的既有住宅厨卫一体化改造的设想,建筑学报, 2010(3):35-37.
[128]黄琼,医疗建筑改扩建策划研究,城市建筑,2010(7):22-24.
[129]王志刚、张颀、张硕,映衬“迷狂”的“数据景象”——MVRDV对库哈斯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建筑学报,2010.10.
[130]王志刚,正在进行时——《建造革命:1980年来的中国建筑》读后感,华中建筑,2010年第1期
[131]郑宁、王志刚,积极对话——解析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时代建筑,2010年第5期
[132]Charlie Q.L.Xue, Zhigang Wang, BrianMitchenere, In search of identit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NationalGrand Theatre in Beijing, China, Th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RIBA. London),2010/04 (August)
[133]Zhang Xinnan,IzatoTakashi,Munemoto Junzo,MatsushitaDaituske,Yoshida Tetsu;Officers’ Space Using Behavior in a Non-territorial Workplace at anArchitecture Design Office: An Analysis using the UWB Sensor Network, Journal of Habitat Engineering,Vol. 2,2010, Number 1, pp.23-34;
[134]Zhang Xinnan,IzatoTakashi,Munemoto Junzo,MatsushitaDaituske,Yoshida Tetsu;Relationship between Officers’ Staying and Workstation Attribute in aNon-territorial Office by using UWB Sensor Network,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Vol.4, pp.438-449;
[135]QU Xiaoyu, Zhang Xinnan, JunzoMUNEMOTO, Daisuke MATSUSHITA, Takashi IZATO: Behavior Concerning ChoosingWorkstations in Non-terr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Building Engineering, Vol. 9, 2010/11, No.1,pp.95–102;
[136]谢光耀,马寅,杜一鸣.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J].工程质量,2010,28(S1):86-88.
[137]张颀.两种关系,两种研究[J].建筑与文化,2009(07):12-13.
[138]黄琼,张颀,王峙.医疗建筑设计与环境疗法[J].新建筑,2009(01):89-94.
[139]黄琼、张颀,医疗建筑设计与环境疗法,新建筑,2009(1):89-94.
[140]Zhang Xinnan,QuXiaoyu,Munemoto Junzo,MatsushitaDaituske,Izato Takashi;Comparison of Territorial and Non-territorial Workspace Usage at anArchitecture Design Office, Journal of HabitatEngineering,Vol. 1, 2009, Number 1, pp.69-79.
[141]李建斌,张颀,张满新.拂去高技术面纱的生态建筑——托马斯·赫尔佐格作品的生态设计原理和策略[J].工业建筑,2008(07):45-49.
[142]王竣,张颀.“冷却”场所的记忆——皮埃里公司新总部大楼设计解读[J].世界建筑,2008(07):91-95.
[143]张颀,聂云.建筑主流专业媒体“再生产”角色定位研究——《荷兰建筑年鉴》发展历程启示录[J].新建筑,2008(03):90-92.
[144]王岩,张颀.天津老城厢地区历史文化及拆迁前保留建筑现状记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247-253.
[145]王晶,张颀.和谐的视觉体验——罗马坎皮多利奥广场景观照明[J].装饰,2008(04):122-123.
[146]张颀,解琦.钢筋混凝土里的“天津味儿”——鼓楼街区A地块(西北区)复原与再生[J].建筑学报,2008(03):70-75.
[147]张昕楠,卡洛·斯卡帕:艺匠如斯[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48]张昕楠,古典:维罗纳人民银行[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49]张昕楠,光:卡诺瓦雕塑博物馆扩建[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50]张昕楠,诗歌:布里昂家族墓园[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51]张颀、张昕楠,片断:古堡博物馆改建[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52]王迪、张昕楠,真实:威尼斯建筑学院入口[J],室内设计师,2008年12期;
[153]张颀,张微,解琦.回归与再生——天津老城厢杨家大院保护再利用[J].新建筑,2007(06):56-59.
[154]张颀,解琦. 创造和谐之美——天津老城厢鼓楼街区A地块更新设计探索[A]. 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学会,2007:12.
[155]王岩,张颀.关注历史风貌街区的开发与保护——天津老城厢地区拆迁改造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05):101-107.
[156]张昕楠,张颀.卡洛·斯卡帕——阅读空间的路径[J].世界建筑,2007(05):112-115.
[157]张颀,郑宁.历史街区新建筑的植入及其同周边环境的整合——天津市海河意式风情区14号地办公楼项目研究报告[J].建筑师,2007(02):137-142.
[158]辛慧琴,张颀.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86-191.
[159]张昕楠、张颀,卡洛·斯卡帕——阅读空间的路径[J],世界建筑,2007年05期.
[160]赵琴昌,张颀.隐藏着的“有机性”——解读卡洛·斯卡帕的历史性建筑改造观[J].华中建筑,2006(12):19-24.
[161]张颀,郑宁.当代国外博物馆建筑改扩建手法及更新趋向初探[J].世界建筑,2006(05):36-40.
[162]张颀,陈静,梁雪.浅析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J].新建筑,2006(01):90-93.
[163]张颀,安春啸,聂云,王浩.天津大学建筑馆改造用后满意度研究[J].建筑学报,2006(01):83-85.
[164]王志刚、胡志欣,城外城里——浅析新城市主义对城郊居住区开发的影响,城市环境设计,2006.1
[165]胡志欣、王志刚,天津万科副总经理访谈,城市环境设计,2006.1
[166]张颀,黄琼.医疗建筑环境的艺术性趋向与商业化设计手法的运用[J].建筑师,2005(05):18-23.
[167]张颀,袁姗姗.建筑造型软化倾向研究[J].新建筑,2005(02):48-52.
[168]黄琼、王峙,从天津原意租界改造看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城市环境设计,2005.(1): 57-61.
[169]王志刚、单军,建筑的复杂性——塞缪尔莫克比及其乡村工作室的作品解读,世界建筑,2004.12
[170]张颀,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研究[J].建筑科学,2004(02):60-66.
[171]任祖华,张颀,任妍.英国的鹿港小镇[J].小城镇建设,2003(06):76-79.
[1]张昕楠、宗本顺三、松下大辅,Researchon Productivity of Knowledge Workplace by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Monitoring,2008 Xian JSPS Seminar;
[2]张昕楠、宗本顺三、松下大辅,KNOWLEDGEWORKING BEHAVIOR IN WORKPLACE MORNITORED BY UWB SENSOR NET WORK SYSTEM, FSS2009企画セッション;
[3]张昕楠、南斎衣重、松下大輔、宗本順三,Investigation on Children's Behavior After School by AnalyzingSpatial Temporal Trajectory with GPS,Journal of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2008, pp871-872;
[4]张昕楠、宗本順三、松下大輔、猪里孝司 、屈小羽,Study on Behavior Patterns in Free Address Workplace : Investigationon Working Behavior using UWB Sensor Network Part 4,Journal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2009, pp785-786;
[5]张昕楠、宗本順三、吉田哲、松下大輔、高井啓明、平野克彦,Study on Knowledge Workers' Staying and Talking Behavior inWorkplace : Investigation on Working Behavior by using UWB Sensor Network Part5,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2010, pp1097-1098;
[6]张昕楠、袁逸倩、许蓁,从技法训练到分析研究——以培养设计思维为导向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探讨,2012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9);
[7]张昕楠、袁逸倩、黄琼,基于行为遥感的知识生产型办公空间环境研究,第九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0);
[8]许蓁、张昕楠、张鑫、李哲,参数化互动设计与实体建造初探,北京: 建筑工业出版社, 模拟.编码.协同—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P157~167;
[9]王迪、张昕楠、任军,传统设计思维的传承—探微山水精舍专题设计中的“意”与“境”,2012年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9);
[10]Qiong Huang、Xinnan Zhang, Study on the Design-Research Process forthe Primary System of Hospitals.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Building, Beijing, China,2012;
[11]Qiong Huang, Xinnan Zhang. Study on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on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 inHospitals:A Case Study by Using Interval PhotographingMatrix. Proceedings on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Changsha, China, 2012;
[12]黄琼、张威,静思的回归--巴黎橘园博物馆的变迁,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中国天津,2010:120-126;
[13]王志刚、胡志欣,有形与无形——论城市设计的方法与目的及环境行为学的应用意义,EBRA2004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并做专题发言
[14]王志刚,建筑学的社会意义——从美国乡村工作室的实践反思我国的建筑教育,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王志刚、张帆、任大任,INVESTIGATIONAND ANALYSIS ON THE COLLEGE DORMITORY UNIT,第九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10月
[16]王志刚、张颀、邓智文,密度与品质——浅析中国城市居住模式的紧凑性与舒适性,第九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中国香港,2011年7月,并做专题发言
[17]王志刚、许蓁,现象、数据与建筑——参数化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8月,并做专题发言
[18]许蓁、王志刚等,“专题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全国建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9月,并做专题发言
[19]王志刚、薛求理,见微知著,2011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20]王志刚、许蓁、王振飞,规则、算法与建筑——参数化设计教学方法研究,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2年8月
[21]Charlie Q.L.Xue, Zhigang Wang, BrianMitchenere, National vs. International -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re in Beijing,ARCC/EAA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al Research (WashingtonDC, USA), 2010(June)
[22]Wang Zhigang, Zhang Qi, Zhang Xinnan,Density and Quality: Research on the Open Design Strategy ofIndemnificatory Housing in China,18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Open Building,2012.11
[23]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溯源(C),2012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12. 140-147.
[24]魏力恺,张颀,许蓁,张昕楠,张备. Architable:基于案例设计与新原型(C),2013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 62-66.
[25]魏力恺,张颀,黄琼,张昕楠,张备. 建筑的计算性形式综合(C),2013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 67-72.
[26]魏力恺,张颀,张静远,张昕楠,张备. C-Sign: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布局进化(C),2013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 73-78.
[27]Y Du, Q Huang, A Zhang, Q Zhang, HJing.Predic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omfort level and energyconsumption of a passively remodeled dwelling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computation.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329(1), 012006.
[28]A Zhang, Q Huang, Y Du, Q Zhen, QZhang.Agent-Based Modelling of Occupants’ Clothing and Activity Behaviour andTheir Impact on Thermal Comfort in Buildings.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9,329 (1), 012022.
[29]A Zhang, Y Sun, Q Huang, R Bokel, A vanden Dobbelsteen, A Zhang.Effect of Corridor Design on Energy Consumption forSchool Buildings in the Cold Climate.World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Conference.
[30]A Zhang, Q Huang, Q Zhang.Environmentalimpacts and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of green actions for schools: a case studyin northern China.34th PL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 974-975.
[31]A Zhang, Q Huang, Y Sun, QZhang.Multi-objective window optimization of school buildings for thermal anddaylight performance in the cold climate of China.33rd PLEA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3, 4461-4468.
[32]A Zhang, Q Huang, Y Sun, Y Li, Y Mao, TWang, Q Zhang.Energy Efficient School Façade Design: Effect of Shading Deviceson Fenestration for Daylighting in Cold Climates.31st International PLEAConference, 289.
[33]Qi Zhen, Qiong Huang and QiZhang.Contribution of Space Factors to Decisions on Comfort of Healthy BuildingDesign.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329:012014.
1)博士论文
[1] 徐虹. 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综合感知及行为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 曹洋. 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崔轶.因材施教,因材施评——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与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15.
[4]苏夏. 美国历史环境“事前保护”理念与实践探析[D].天津大学,2014.
[5]张早. 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魏力恺.基于CBR和HTML5的建筑空间检索与生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7]解琦.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8]贾海洪.当代中国建筑精致细部缺失之根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9]吕霞.城市聚落本体与功能的时序性运动——以天津历史街区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0]刘力.资源型城市工业地段更新研究——以唐山中心城区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1]刘寅辉.基于目的性的既有建筑再利用技术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2]卞洪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3]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14]王晶.我国居住地产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流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15]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6]王峙.既有住宅建筑绿色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7]王岩.走过十字街的回望——天津老城厢地区更新改造问题研究探索[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8]黄琼.医疗建筑改扩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9]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硕士论文
[1] 安琪.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空间组织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2]刘佳宁.寒冷地区公共建筑围护结构形式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3]马宇婷.寒冷地区公共建筑整体形态被动式设计策略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1]王倩妮. 岗南水库迁移村空间特征与复兴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7.
[2]温亚.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演变初探[D].天津大学,2017.
[3]钟山. 普通村落住居传承与演变初探[D].天津大学,2017.
[4]邱实. 老年人需求调研在乡村更新实践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7.
[5]王韬. 开窗形式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7.
[6]王卫童. 建筑空间色彩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7.
[7]宋吉伟. 建筑空间尺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探究[D].天津大学,2017.
[8]张祎. 外遮阳百叶形式对能耗与舒适度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孙贻昭. 寒冷地区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与物理环境及能耗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7.
[10]徐锐锐.寒冷地区建筑窗墙比对能耗和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以办公建筑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1]刘涵冰.农垦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践研究——以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2]王特立.酒庄建筑的发展及现代多功能模式下的酒庄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3]马思然.基于“开放建筑”理论的新农村住宅设计研究——以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7.
[14]魏昱. 天津大学建筑空间环境实验舱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8.
[15]牟郁. 寒冷地区图书馆建筑高大复合空间与环境舒适度关系初探[D].天津大学,2016.
[16]王南珏. 寒冷地区酒店中庭空间要素对物理环境及能耗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7]陈谋朦. 寒冷地区会展建筑展览空间设计对舒适度及能耗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8]杨馥源. 公共建筑设计要素对物理环境及能耗影响机理国际文献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9]张晗. 寒冷地区购物中心共享空间要素对物理环境和能耗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0]林舒玲. 普通村落乡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实践[D].天津大学,2016.
[21]乔鑫. 天津旧租界区路网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2]杜一鸣. 废弃陶瓷砖饰面材料在农村地区的低技化再生[D].天津大学,2016.
[23]吴海容.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外檐更新工程后续研究[D].天津大学,2016.
[24]魏薇.居住区停车问题研究与停车库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6.
[25]曲晓舟.农宅建设的新模式——以华润希望小镇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6.
[26]许炤斐. 寒冷地区学校体育建筑空间与能耗和环境舒适度调查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7]张睿. 金寨吴家店乡村聚落更新及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8]杨洁. 寒冷地区大型商业建筑空间与能耗和环境舒适度调查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9]王兰. 寒冷地区酒店建筑中庭空间与环境舒适度及能耗关系初探[D].天津大学,2014.
[30]李翔昊. 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D].天津大学,2014.
[31]劳开拓. 集装箱建筑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2]李睿.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4.
[33]刘寰. 中医文化传承与中医药校园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2014.
[34]刘金. 历史环境更新中的商业策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5]梅振斌. 天津政协俱乐部保护性修缮[D].天津大学,2014.
[36]王云鹏. 高校规划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7]李良树. 建筑材料表达策略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8]梅振斌.天津政协俱乐部保护性修缮[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9]刘寰.中医文化传承与中医药校园规划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13.
[40]王云鹏.高校规划评价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3.
[41]郝铭.天津大学建筑系馆陶瓷砖外墙饰面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42]田勇.基于有效目标的中国建筑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43]李海潇. 历史环境中新旧建筑协调设计的量化分析初探[D].天津大学,2012.
[44]王西西.城市纹理断裂区的缝合——城市更新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5]贾璐. 高校建筑学院教授工作室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6]林姗. 天津大学老校区与社会互动发展及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7]夏露. 天津纪庄教堂光环境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
[48]张聪恪. 周村大街古商城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特征浅析[D].天津大学,2012.
[49]朱纯瑶. 法国历史建筑修复中传统工艺传承对我国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2.
[50]苏夏. 卧龙新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D].天津大学,2011.
[51]曹洋. 新技术在旧建筑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2]李驰.西藏建筑的前世今生——拉萨地区建筑地域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3]谷兰. 当代教堂建筑设计中对宗教精神的表达[D].天津大学,2012.
[54]李越. 老校区新生命[D].天津大学,2012.
[55]王健. 天津原德租界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12.
[56]杨乐. 传统徽派民居易地保护的得与失[D].天津大学,2012.
[57]张早. 基于“景象社会”背景下的建筑精读研究[D].天津大学,2009.
[58]李驰. 西藏建筑的前世今生[D].天津大学,2010.
[59]梁丰. 砌体在建筑更新中的命运与前景[D].天津大学,2010.
[60]刘亚东. 天津既有住宅更新居民需求调查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1]宋旻斐. 卧龙游客中心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
[62]唐浩.废弃物在建筑和环境营建中的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3]贺耀萱.建筑更新领域学术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4]金海平. 建筑改扩建中轻型结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5]赵琳. 向经济型酒店学习[D].天津大学,2009.
[66]艾星. 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7]潘天佑. 天津产业建筑更新中创意产业类型选择和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8]孙博怡. 地域性的设计方法在天津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9]严子秋. 住区更新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
[70]朱羿郎. 西方“吧”空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D].天津大学,2009.
[71]张倩.温带地区城市广场设计的节能策略[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2]张桦.城市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以派出所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3]张文淼.单元式住宅居住空间设计过程分析与研究——合肥昊天园居住小区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4]李苗.办公建筑改造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5]李迎盈.商业街开发建设与旧建筑再利用——以北京市部分商业街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6]刘野.天津工业遗产创意再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7]刘方婷.中国旧城更新中的集群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8]严峻.城市中心区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9]张钒.我国铁路客站商业空间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80]解琦.天津老城厢鼓楼街区更新改造策划·设计·探索[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1]冯婧萱.旧建筑改造中的表皮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2]赵琴昌.旧建筑有机性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3]王竣.旧建筑改造中的透明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4]王丹辉.天津当代中小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5]常猛.城市滨水区改造人性化设计思索——以天津海河改造工程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6]傅堃.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的适应性改造与赛后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7]王清文.旧建筑改扩建中的“缝隙空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8]李威.更新·嬗变——从城市竞争力思考天津城市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9]刘力.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工业元素”的再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0]张昕楠.卡洛·斯卡帕——融合艺术与传统的空间蒙太奇[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1]赵国璆.图书馆建筑改扩建的研究与实践[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2]雷红岩.报业印务中心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3]王俊岭.关于郑州市外墙外保温体系几个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4]朱奎.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5]奚秀文.上海创意园区与近代产业建筑的生存[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6]李慧敏.历史环境中的新建筑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7]沈芳亮.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8]李艳.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改造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9]张微.天津老城厢历史性居住建筑保护更新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00]董雷.浅论历史街区更新的经验教训[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1]王浩.建筑更新的关联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2]崔一新.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3]刘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4]安春啸.旧建筑更新调研主观评价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5]徐强.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6]王可尧.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改造——唐山市城市中心区空间整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7]施超.商业空间媒介系统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8]李欣.天津市集居型多层旧住宅发展演变和改造方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9]赵永浩.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10]聂云.从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实况调研探讨当代城市更新策略——以天津市意式风情区改造与更新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11]陈哲.住宅平面弹性设计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12]袁姗姗.建筑形态“软化”特征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3]石少峰.传统高校校园更新发展的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4]刘恒.营造都市中艺术的空间——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工程设计实录[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5]刘晓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方法研究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6]张威.当代工业建筑的色彩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7]胡光宏.黔中地区典型历史地段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8]辛慧琴.意大利古旧建筑保护及改造再利用浅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19]杨洋.天津市海河开发改造工程实录与思索[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0]陈静.建筑外部形态更新[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1]周原.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定位、定性、定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3]张锴.室内自然光环境再创造[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24]胡志欣.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初步探索——郊区居住社区开发新趋势[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5]于爽.城市滨水地区改造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6]杨学勇.城市商圈停车空间的设计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7]郑宁.博览建筑改扩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8]刘樯.持久与灵活的创造——建筑弹性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29]王峙.住宅建筑改扩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30]赵晓刚.LOFT文化在旧建筑改造与社区更新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4.
[131]刘芳.历史地段及其旧有建筑的商业化改造[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2]王更生.历史地段旧建筑改造再利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3]任祖华.保留与利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办公楼改造[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4]马超.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再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5]许月.秩序的重组[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6]张昕.深圳特区商品住宅发展状况研究及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3.
[137]丁利群.普通小城市老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探讨[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38]朱慧文.旧居住社区更新的建筑策划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
[139]马航.城市安居环境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1.
[140]屈志刚.废墟上的复兴——唐山震后建筑发展历程综述及展望[D].天津:天津大学,2001.
[141]周晓冬.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1.
[142]陈钊.历史与未来的共生—街区建筑更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0
“创作”和“研究”是AA工作室的两大主题。工作室通过实验性、研究型的设计项目,在注重既有研究成果转化的同时,发现深化研究的契机,并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想”需要通过多大努力才能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
在创作方面,在张颀教授带领下,工作室的研究生积极参与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十三年来完成大量精品项目。学生在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十七届亚洲设计学年奖”银奖、“2019中国彝乡民居设计大赛”二等奖、“第六届紫金奖建筑设计大赛”二等奖、“釜山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趣城秦皇岛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博地杯国际绿色建筑设计大赛”二等奖、“UIA-霍普杯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等诸多奖项。
而在研究方面,AA工作室同样成果丰硕,十多年来培养硕士一百六十余名,博士四十余名,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乡村聚落更新与传统民居保护、乡村建设、建筑更新、建筑遗产保护等多个领域。
毕业合影
2018 学生团建
2018/11 江苏调研
2019/05 羽毛球比赛
2019/07 广西调研
2019/09 教师节活动
2020/09 教师节活动
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4~6名,包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502
黄琼老师邮箱:qhuang@tju.edu.cn
王志刚老师邮箱:wzghzx@126.com
张安晓老师邮箱:735542961@qq.com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