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团队简介
Team Introduction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团队隶属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由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教授创立。团队人才结构合理,跨学科优势明显,成员整合了非遗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学、设计学、文化学、建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名专家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向上、热情洋溢的学术团队。团队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拥有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三个“国字号”学术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天津大学自主设立并获批的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具有领先性质和开创性意义。团队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象及其历史、相关风俗、审美方式、价值体系以及保护、传承和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旨在为国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以及管理事业的专业型人才。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是国内最早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单位之一,自2005年开始招收民间美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9年开始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民间美术方向博士研究生。在3个科研平台、4个教学平台基础上,拥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分布全国多地的田野调查点,已经形成特色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团队科研成果丰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艺术学项目3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学科专任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社会学类论文106篇,出版学术著作23部。近五年,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7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专任教师参加过国际性学术交流人员共10人,占58.8%,参加过全国性学术交流人员共12人,占70.6%。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均拥有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经历。
冯骥才教授
冯骥才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军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奠基者之一。2001年起执教天津大学,已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47名。2001-2016年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12年与国家四部委发起传统村落认定工作。多年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立档,主持中国木版年画普查、中国民间剪纸普查、中国唐卡立档、中国口头文学数字化,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以及苗族史诗亚鲁王、天津皇会立档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05-2011)、《中国民间剪纸集成》(2006-)、《中国唐卡文化档案》(2016-)、《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2007-)、《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2009-)、《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2009-2011)、《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2013-2014)、《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2001-2011》(2015)《20个古村落的家底》(2016)等大型文化档案以及《鉴别草根: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究》(2006)、《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2016)、《年画研究》(2011-)等学科理论著作、论文集和刊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与研究范式。此外还主持编纂并制定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2003)、《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命名工作手册》(2005)、《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田野普查工作手册》(2013)、《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2014)等田野工作规范,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整理工作提出了科学的方法与规范。其中,《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天津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2001-2011》荣获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荣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5),《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荣获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1)。冯骥才教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先后创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在各类期刊、报刊、文集发表文章逾百篇,主编、执笔出版专著逾百部。为了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近十五年来主办国际国内学术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大型文化活动逾30次,推动了大学生乃至全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张春彦教授
张春彦,法国社会高等科学研究院(EHESS)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大学)主任,《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副主编,《景观设计》杂志编委。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建筑学院 AMP“建筑 风土 景观”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历史与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文化景观及文化遗产保护、中西建筑园林文化交流
郭平教授
郭平,1971年出生,博士,教授,任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十余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传承人田野调查与传承人口述史理论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末以来村落文化的记忆与转向:山西祁县乡民口述史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口述史语境下天津民间美术遗产的传承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学术成果《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获省部级一等奖奖励5项,以独立作者、合著形式出版专著7部。以独立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CSSCI检索期刊。另有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发,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长期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并作为博导团队成员,参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士生、硕士生10余名。
主要研究方向:传承人口述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
耿涵副教授
耿涵,1983年生,博士,出站博士后,副教授,中国民盟北京交大支部委员,纽约大学访问学者(2015-2016)。现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中心主任,累计发表论文、展评等50余篇。出版《中国民间造神》《设计人类学:基本问题》等专著,《给建筑师的人类学》(与潘曦合译)等译著。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京张高铁智能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子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新时代设计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国家级外专“引智”项目“文化创新驱动的设计实践协同发展研究”、“中法设计基础创新教学工作坊”等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究”。多次承担“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博览会”等设计横向项目。曾长期从事设计学教学及管理工作,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各级国家奖项多项。2022年起成为冯骥才先生博士生导师团队成员,累计培养博、硕士研究生8人。
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民间美术学、设计学、设计人类学、美术史
蒲娇副教授
蒲娇,1982年出生,博士,副教授,民进会员。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多种核心期刊、重点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及讲演报告50余篇,出版专著14本,作为《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的作者之一,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与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主持或参与“村落过疏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策略研究”、“古村落文化普查项目”、“中国传统村落遗产档案的制作规范研究”等项目,主持及策划多次学术研讨会与展览活动。自2015年起担任冯骥才先生博导团队成员,培养多名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村落保护
唐娜副教授
唐娜,1984年出生,博士,副教授。从事民间美术、村落遗产、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研究多年。主持教育部项目“当代视野下无文字民族口承史诗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个案”,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住建部项目“传统村落信息化规范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遗产档案的制作规范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口述史语境下天津民间美术遗产的传承研究”。以独立作者、合著形式出版《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话语》《大汖村志 》《嬗变与传承: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布老虎寻踪——北方三省布老虎活态调查和研究 》《胡卜村文化记忆》等。
主要研究方向:民间美术、村落遗产、少数民族口头传统
近年来团队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项目号11﹠ZD064),项目负责人冯骥才,2011-2014。
[2]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一般),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项目号11BG073),项目负责人向云驹,2011-2014。
[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村落过疏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策略研究(项目号15YJC880054),项目负责人蒲娇,2015-2020。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民末以来村落文化的记忆与转向:山西祁县乡民口述史研究(项目号17YJA850003),项目负责人郭平,2017-2023。
[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视野下无文字民族口承史诗传承研究——以贵州苗族史诗《亚鲁王》为个案(项目号18YJC850018),项目负责人唐娜,2018-2023。
[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中国设计人类学理论与实践范式研究(项目号18YJC760015),项目负责人耿涵,2018-2023 。
[7]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项目,传统村落信息化规范研究——中国传统村落遗产档案的制作规范研究(项目号2019H6-0013),项目负责人向云驹,2019-2020。
[8]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口述史语境下天津民间美术遗产的传承研究(项目号TJZL15-006),项目负责人郭平,2015-2020。
[9] 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横向项目),古村落文化普查项目(一)(项目号2017GZX-0018),项目负责人蒲娇,2017-2019。
[10]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技冬奥”专项子课题,京张高铁视觉识别和导视系统设计关键技术(项目号2020LYG03041062),项目负责人耿涵,2020-2022 。
[11]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专业建设的方法路径研究(校内编号2023H6-0002),项目负责人郭平,2023-2024。
[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项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立法研究(项目号:104919),项目负责人冯骥才,2023.7-12。
01.代表性学术著作
[1]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2卷),中华书局,2005-2011。
[2]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3] 冯骥才著,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 冯骥才著,年画手记,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 冯骥才主编,郭平、唐娜、蒲娇、王坤、史静、祝昇慧等著,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14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2011。
[6] 冯骥才主编,史静、郭平、蒲娇、唐娜等著,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10册),山东教育出版,2013-2014。
[7] 冯骥才主编,天津年画史图录:以画过年,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
[8] 冯骥才著,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中华书局,2009。
[9] 冯骥才著,年画行动:2001-2011木版年画抢救实录,中华书局,2011。
[10] 冯骥才著,一个古画乡的临终抢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1] 冯骥才主编,王坤著,义成永画店田野调查报告,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12] 冯骥才、阎国栋主编,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13] 冯骥才著,文化先觉:冯骥才文化思想观,阳光出版社,2014。
[14] 冯骥才主编,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5] 冯骥才主编,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16] 冯骥才主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2001-2011,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
[17] 冯骥才著,20个古村落的家底: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优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18] 冯骥才总主编,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青岛出版社,2016-。
[19] 蒲娇著,民间庙会稳态性研究——以天津皇会为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0] 冯骥才主编,向云驹、张士闪、马知遥副主编,郭平、祝昇慧、冯莉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华文出版社,2016。
[21] 向云驹主编,郭平副主编;史静、唐娜、蒲娇等著,嬗变与传承·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华文出版社,2016。
[22] 耿涵著,中国民间造神:内丘神码与民间信仰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3] 冯骥才著,为文化保护立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24] 冯骥才著,祝昇慧、孙玉芳摘编,冯骥才文化保护话语,青岛出版社,2017。
[25] 冯骥才著,天津砖刻艺术·手稿珍藏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26]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编,唐娜、蒲娇、姚佳昌、王晓岩编著,大汖村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
[27] 蒲娇、唐娜编,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话语,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
02.代表性学术论文
[1] 冯骥才.抢救与普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4.
[2]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保护——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3] 史静.复兴中的继承与重塑——对天津妈祖祭典仪式的考察[J].民间文化论坛,2013(02):75-81.
[4] 史静.天津妈祖信俗标准化与在地化的博弈嬗变[J].齐鲁艺苑,2013(03):9-14.
[5] 冯骥才.传统节日,我们共同的日子[J].民俗研究,2015(01):60-61.
[6] 蒲娇.地方性知识的当代传承:访天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时任会头殷洪祥[J].民族艺术,2015(01):84-89.
[7] 郭平.从口述实录文学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冯骥才口述史方法的共性嬗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5-149.
[8] 郭平.传统的承续与修复——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霍庆有口述史[J].民族艺术,2015(08):74-80.
[9] 史静.论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的集体性——以天津民间老会为例[J].文化遗产,2016(04):74-80.
[10] 史静.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宝辇会调查报告[J].齐鲁艺苑,2017(03):9-15.
[11] 唐娜.从刀耕火种到菜场务工——麻山苗族生产方式变迁[J].民间文化论坛,2017(04):62-71.
[12] 唐娜.民族民间传统实践与村落共同体的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06):69-72.
[13] 郭平.方法与文本之间——冯骥才口述史实践的二重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58-63.
[14] 蒲娇.浅析谢时臣山水画中的“山水城市”图景[J].国画家,2018(05):62-63.
[15] 唐娜.苗族史诗《亚鲁王》传承现状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8):101-107.
[16] 蒲娇,姚佳昌.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与理论探索[J].民间文化论坛,2018(09):74-83.
[17] 郭平.记忆与口述: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村落“记忆之场”的保护[J].民间文化论坛,2019(05):72-81.
[18] 郭平.女性传承人的身份再造与认同——以王树花口述史研究为出发点[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7):354-360.
[19] 蒲娇、卢友欢、刘展晖.晚明倪元璐书法中的“新”之书风探讨[J].国画家,2019(09):60-61.
[20] 蒲娇.“乡关何处·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民间文化论坛,2020(01):120-128.
03.所获荣誉奖项
科研成果:
[1]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2020(获奖成果:《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获奖人:冯骥才等)。
[2] 天津市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获奖成果:《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获奖人:冯骥才等)。
[3] 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8(获奖成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档案2001-2011》,获奖人:冯骥才、祝昇慧)。
[4] 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获奖成果:《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获奖人:冯骥才、史静、郭平、蒲娇、唐娜)。
[5]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5(获奖成果:《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获奖人:冯骥才、史静、郭平、蒲娇、唐娜)。
[6] 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获奖成果:《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获奖人:冯骥才)。
[7] 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1(获奖成果:《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获奖人:冯骥才、郭平、唐娜、蒲娇、王坤等)。
团队建设:
[1]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特殊贡献奖,2011(获奖单位: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
[2] 2015年度天津大学社科科研贡献奖,2016(获奖单位: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3] 第八届“薪火相传——传统村落守护者”优秀团队称号,2016(获奖单位: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4] 天津大学第九届师德表彰“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获奖部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研部)。
01.办学理念
我院强调“文化学习的一半是文化体验”。为此,“学院博物馆化”是院长冯骥才先生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之一。学院内外处处陈放古今艺术精品,还建立了众多的博物馆以及文化展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此外,冯先生还鼓励研究生走出书斋,拥抱田野,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去感受民间文化丰厚的生机与魅力。
我院的育人方式并非在象牙塔里坐而论道,而是追求有生命的思想,即在思想里听得到现实的脉搏。为此,院长冯骥才先生对研究生的最高要求不是论文,而是视野、思想能力、操作力、对社会和文化的责任,希望研究生能够走到时代的前沿,有思想也有能力,关切时代不空谈,有“天降大任”于我之感。
院标
院训
学院风景
田野调查
02.教学资源
我院设有三个国字号的学术研究中心,即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这三个中心既是全国性专项的研究机构,又是研究生们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学术基地。自2002年以来已有近5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这里学习、工作,其中36名完成学业。。
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
冯先生与学生们在一起
庋藏丰富和多彩多姿的博物馆是我院的一大特色。不仅学院内外处处陈放古今艺术精品,还建立了众多的博物馆(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包括年画剪纸厅、雕塑厅、民间画工厅、花样生活厅、蓝印花布厅、木活字厅和百花厅等;以数千件文化珍存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绚丽与强大的创造力;诸多藏品为罕世珍品。此外,大树画馆陈列冯骥才先生几十年来在绘画、文学和文化遗产抢救方面的成果;大树书屋为我院的图书馆,藏书22类凡10万册,皆来自冯骥才先生的个人积累;以所藏文学、艺术、民间文化方面图书的丰富为其特色;精致高雅的北洋美术馆是举办各种艺术与文化展览的场所。
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年画剪纸厅)
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雕塑厅)
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藏品库
大树画馆
北洋美术馆
大树书屋
03.学生培养动态
04.往届学生
01
林俐
2005级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单位:中国化工报社
02
王坤
2006级美术学硕士、2010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副教授
03
刘晓琰
2006级美术学硕士
出国工作
04
蒲娇
2007级美术学硕士、2010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05
张智启
2008级美术学硕士
山西工作
06
冯莉
2009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
07
王小明
2010级非遗方向博士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中国视觉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08
张礼敏
2011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研究处四级调研员
09
耿涵
2011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10
路浩
2012级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单位: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11
祝昇慧
2012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12
王拓
2012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13
张彰
2013级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甘肃省某市统战部科长
14
唐娜
2013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15
孔军
2014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16
孙玉芳
2015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17
张敏
2016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18
姚佳昌
2016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19
张宗建
2017级非遗方向博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称: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20
吕原
2016级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天津市河东区太阳城学校教师
21
于韬
2016级美术学硕士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四川省档案馆保护处四级主任科员
22
徐晨蕾
2019级美术学硕士
现攻读冯骥才文学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博士
将学术研讨、教育讲坛与各种文化艺术展演相结合是我院特有的活动方式。自2005年院舍建成,一场又一场满怀思考与理想的学术人文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2005年
▲5月19-22日,举行北洋文化节开幕式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大楼落成仪式。
▲8月30-31日,召开“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
▲10月2日,举行“盛宣怀蜡像揭幕仪式”。
2006年
▲3月25-4月10日,举办“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展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作49幅。
▲12月2-10日,举办“陈和陈”平面设计艺术大展。
▲12月16-26日,举办“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艺术大展。
2007年
▲3月25-4月1日,举办“宋雨桂访友画展”。
▲9月16-19日,成立“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和“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同时举办“滑县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及“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开幕式。
▲10月12-15日,举办“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
▲4月29-5月8日,举办“拥抱母亲河”——郑云峰摄影展,同时在大树画馆举办“戊子之春”画展。
▲5月19日,我院举办汶川地震哀悼日。6月18日,冯骥才院长亲赴北川,评估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的损失并研究“地震博物馆”选址等问题。9月7日,冯骥才与向云驹所撰写的《羌族文化学生读本》在人民大会堂首发,并向四川地震灾区学校学生进行捐赠。
▲11月8-16日,举办“蜡艺通神——尔宝瑞历届国际奥委会主席蜡像展”,同时召开尔宝瑞蜡像艺术研讨会。
2009年
▲1月2-15日,举办“以画过年”——天津年画史展。
▲6月13-14日,举办“田野的经验——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同时举办“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绣花剪纸展”。
▲11月18-19日,举办“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举办俄罗斯文学中文版本展与《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首发式。
2010年
▲6月7日,召开关于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奖励基金新闻发布会。
▲10月2-7日,举办第二届北洋文化节暨“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请进校园”活动。
2011年
▲11月5日,举办“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2001—2011)”展览暨“年画的价值”国际研讨会,会上启动中国木版年画申请世遗。对外展览自7日起至13日止。
▲11月6日,召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开题论证会”。
2012年
▲6月8日,举办2012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天津皇会再抢救启动会”。
▲10月20-21日,举办“李福清中国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
▲6月4日,举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同时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并召开研讨会。
▲10月13-14日,举办“天津皇会文化展暨当代社会中的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当代著名画家韩美林宣布向天津皇会捐赠50万元,用以奖励和资助那些历史悠久的濒危老会。与此同时,“天津皇会文化展”同时举办,为期约两周。
2014年
▲4月24日,召开“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论证会”。
▲12月20日,由我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11&ZD064)、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11BG073)提交结项,2016年12月成果出版面世。
2015年
▲1月20日,召开“中国传统村落立档已逾百村”新闻发布会。
▲6月16日,举行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暨《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发布会,同时成立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并召开研讨会。
▲10月3-4日,举办“十年磨一剑”成果展暨纪念会、“志摩回到母校”铜像落成仪式暨诗歌音乐会、中国木版年画珍品展等系列人文活动、展览,并召开“年画与年文化”第二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及“缤纷的话题”学术交流会海外专场。
▲12月16日,举行《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荣获“山花奖”经验总结会。
2016年
▲4月26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慈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鸣鹤)国际高峰论坛”在浙江慈溪召开。
▲11月22-23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天津大学共同主办的“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暨“为每一个传统村落留下家底——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范本摄影展”在河北保定召开。
▲12月12日,举办“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暨“年画新力量: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新生代作品展”。
2017年
▲2月25日,冯骥才院长在北洋书院与诺奖得主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以“科学与艺术·双翼齐飞”为题,展开跨界对话。
▲7月2-17日,我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在意大利斯佩齐亚市Risolo城堡、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和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中国木版年画海外巡展”。
▲9月19-20日,举办“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
▲10月20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乡土精神:为每一个传统村落留下家底——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范本展”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开展。
▲11月8日,我院召开“《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
2018年
▲6月9-10日,举办“花满青藤——非遗传承在校园”、“皇会最后的记忆——口述史调查启动仪式”、“传人·学子携手非遗”、大树讲坛第一期“‘非遗’本土化三人谈”等系列活动。
▲10月11-12日,我院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举办“传承人‘释义’学术研讨会”。
▲11月15日,举办大树讲坛第二期,传记作家李辉主讲“我眼中的浙江文人”。
2019年
▲5月9-10日,举办“冰河·凌汛·激流·漩涡——冯骥才记述文化五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9月24-25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乡关何处·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及其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发布中心近期成果《大汖村志》《大汖村最后十三人》二书,并作“大汖村——一个将要消失的古村落”专题展览。
▲10月16-17日,举办“年画世界的学术建构——第三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会议”。
▲11月3日,举办“我境·2019红叶季”活动。
▲12月15日,我院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主办“以画过年·2020—年画与年文化特展”。
2020年
6月9日,召开“中国传统村落遗产档案的制作规范研究”项目开题会。
9月19-21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兰溪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论古村保护·道融合发展—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浙江兰溪召开。
10月11日,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论证会。
10月18日,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10月18日,举办“红叶季·双庆诗歌音乐会”活动。
12月24日,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成立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
2021年
▲3月6日,召开“翁丁古寨何去何从——翁丁重建专题研讨会”(线上会议)。
▲4月26-27日,我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民协等在浙江西塘联合主办“激扬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科学保护”《西塘宣言》发表十五周年国际研讨会,冯骥才院长出席并作主旨发言。
▲6月17日,举办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讲座,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导乔晓光教授主讲“回到日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育的融合实践——文明转型期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7月12日,举办““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图》新书首发式暨2021年天津大学首批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签发仪式”。
2022年
▲4月28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编写启动会(线上会议),向社会披露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最新建设进展。
▲10月29日,举办“秋日絮语·第四届红叶季”活动
▲11月15-16日,举办“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冯骥才先生的文学与文化人生,以及作家与城市、情怀与地域、责任与故土等意义深远的话题。
招生对象及名额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面向的招生对象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往届已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的人员。本团队鼓励相关学科的跨学科优秀人才报考。招生对象本科学科和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管理学、民族学、艺术学、设计学、历史学、文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相关领域。五年内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0人/年。
联系方式
请关注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http://yzb.tju.edu.cn 发布的202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再依照简章要求进行报名。
联系人:柳老师( 邮箱:cong.liu@tju.edu.cn)
有意申请者请以电子邮件联络,并附上个人简历、研究计划、作品集、本科及考研成绩单等材料。
了解更多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网站:http://fjcxy.tju.edu.cn/
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nianhua.org.cn/
传统村落网:http://www.chuantongcunluo.com/
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公众号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文件上传中...